春节过后,恰逢新冠肺炎瘟疫肆虐,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们都知道,一切的经济基础就是流动性——资金流、人力流、物流、信息流。
当流动性受到制约,经济发展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2018、2019年的时候,是因为产业和民众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不足,导致资金的流动性出现问题;而今年的新冠肺炎病毒威胁,加上各方对于疫情扩散的严控死守,直接导致人力流和物流的从根本上按下了暂停键。
中国的产业有个特点,不管什么行业,基本上都有一个环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也包括高科技的半导体产业,其中的封装、模组、装配环节,都严重制约于劳动力。这次封测厂复工率30%、富士康入职奖励7000元就可以窥豹一斑。
而一个产业要长久发展,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制约整个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今年的疫情,就把各个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真真实实地呈现在了社会大众的面前,如何推进“机器替换人”,加快产业升级,也成了一个被普遍关注的话题。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状况。
提到工业机器人,大家普遍关注的几个数据包括,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2018年全球共销售42.2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10.66%。其中中国是全球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场,贡献了超过30%的市场份额。
“机器换人”的整体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作为论证,很多人会提“工业机器人密度”这个指标,即每万人对应多少台工业机器人。
从2018年的数据对比来看,全球平均工业机器人密度为99台/万人,而中国则刚刚超过平均水平140台/万人,相较于新加坡的831台/万人、韩国的774台/万人,日本的327 台/万人等,还有不少的差距。
因此,从这个数据上看,中国不但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未来还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个角度是否科学,需要辩证的看,需要与每个国家的国情相结合,如果达到德日韩的标准,我们的人口密度、劳动力成本,也需要相应地匹配到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吧。
但不管怎样,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退去,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今年的新冠肺炎病毒添一把火,估计企业都会考虑提升产线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一些人力方面的不可控因素。
从这四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情况来看:
从二级市场数据表现来看:
从经营数据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