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一辆车能买北京两套房的国民神车,一块钱卖身了……

原创 2020-9-23 话题分类:TMT
摘要: 2004年,风光无限的夏利品牌宣布自家生产的第10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

2004年,风光无限的夏利品牌宣布自家生产的第10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

这是啥概念呢?2004年全国的民用轿车保有量差不多是920万辆,夏利的市场占有率可想而知了。更可怕的是,自打夏利面世,连续18年称霸销售冠军,算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品牌”了。

不过天不遂人愿,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别说跟外国汽车品牌掰手腕了,就连自己的家底都要保不住了。

前几天一汽夏利发了个公告,其中最夸张的是这个:“鉴于拟出售资产整体经营状况不佳,经各方协商且参考经国务院国资委评估备案的拟出售资产评估值,一汽夏利拟出售资产的交易价格确定为1元”。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1元出售资产”的背后其实是满满的嫌弃,说白了就是“白给别人还不乐意要”的那种。

最近这些年,夏利的日子确实是不太好过。从2011年销量见顶之后,公司的汽车生意就一直没啥起色,没几年就陷入了亏损不止的泥潭之中,一年起码亏上十几个亿,早就没有了翻身的希望。

从国民神车到被“1元贱卖”,这个国产品牌的命运着实有点让人唏嘘。


别看国内早早就生产出了第一辆国产红旗轿车,但到了,80年代中期,咱们在微型轿车领域还是空白,大部分人还得靠自行车代步,能有个摩托都很拉风。

很多人就琢磨起这个事,当时咱们跟日本的关系不错,不光领导总去访问,也有不少企业间的合作和投资,于是有人就动了引进技术的心思。

1984年的时候,天津汽车跟日本大发签了个协议,从日本引进微型面包车和微型两厢轿车的全套生产技术。虽说技术是引进的,不过天津的技术工作者们真的挺争气的,不光生产出的发动机品质比原产地的要好,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经济型轿车生产系统,连丰田公司都忍不住过来谈过好几次收购。

当时的夏利也够硬气,没卖。

为啥呢?太挣钱了,80、90年代,很多人的工资才几十、上百块钱,买一辆夏利需要10万,能买当时北京几套房子的,家门口停一辆,基本就是有钱人的标志了,公司自然不愿意卖。

最后双方干脆折衷,搞了个合资公司。

那些年是夏利的高光时刻,一边是过硬的产品质量,一边是独一份的“家用型轿车”产品定位,省油、好修又不贵的夏利车在国内一炮而红,再往后公司主攻出租车市场,成了不少城市出租车的标配。


1996年,国内有8成以上出租车为夏利车型,当时人们基本用“夏利”来指代出租车,足见其深入人心。

等到2004年,夏利成了第一个产量过百万的民族轿车品牌。作为一款足够接地气的经济型轿车,这也算创造历史了。



这么好的牌子,是怎么一点点没落的呢?

原因不少,管理层是关键,很多人觉得夏利的惨状跟一汽的“放养”脱不开关系。

中国刚刚加入WTO那会,一大堆汽车厂商对国内市场虎视眈眈,国产车也在往做大做强的方向努力。

出于这方面考量,2002年一汽花了13个亿买下夏利51%的股份

一边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一边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型轿车生产企业,算是强强联合了,不少人都很看好夏利的未来——“力争中国家庭轿车第一品牌的龙头位置”。

从2002年到2010年,骏雅、绅雅、威乐、N3、威志等一系列新型号上市,新的发动机、新的生产线和新的质量管理体系问世,媒体报道、领导调研,夏利着实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不过毕竟不是一汽内部孵化的嫡系,夏利没法真正把集团当作靠山。因为定位问题,所以夏利车在研发上一直没什么大投入,产品本身的问题也一直没解决,比如动力差、舒适型差等等,总被出租司机各种抱怨,没对手日子还不错,后来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夏利只能越来越惨。

2010年一汽集团重组设立一汽股份并谋求上市,问题来了:

一汽轿车和一汽夏利两个上市公司是同业竞争,一汽股份也被监管部门要求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咋操作呢?

一汽想到的是把夏利卖掉。

这也能理解,老百姓消费升级了,以“经济”为卖点一直没什么大动作的夏利没那么受欢迎了,这从公司的营收数据上就能窥见一斑:

2011年,夏利销量达到了最高峰,年销量达到25.3万辆,营收99.5亿元。


但从2012年开始,公司的净利就开始走下坡路、亏损也持续扩大,半只脚站上了退市的悬崖边。

一汽当时的心思都在复兴红旗、折腾奔腾上面,指望老大哥慷慨解囊也不现实,为了弥补亏损,夏利不得不走上了一条卖身保壳的不归路——

●  2015年底,一汽夏利向一汽集团卖了一堆资产,换了26.96亿元的收益,勉强使利润转正;

●  2016年,继续卖吧,25.61亿元把15%的一汽丰田股权卖给了一汽集团,这是夏利手里仅剩的现金牛,要不是管理层已经无计可施,估计怎么也走不到饮鸩止渴的这一步;

●  等到2018年的时候,一汽集团又花了29.23亿把夏利手里剩下的一汽丰田股权收入囊中,这时候一汽夏利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算起来,从2012年开始,夏利每年的跌幅基本都超过20%,崩溃的速度有点快。


接下来,夏利也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

为了找到能替自己扛包袱、偿债的接盘侠,他们很早就有过“1块钱”甩卖资产的操作。

2018年9月,公司把100%的股权报价1元卖给了南京知行。


这个南京知行公司的背后,站着著名的造车新势力——拜腾。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拜腾在拿到造车资质后,在烧掉了84个亿的融资、吃掉了几千万人民币的零食后,最终一辆车也没造出来。

除了拜腾,夏利还考虑过同属造车新势力的南京博郡。

一汽夏利以整车相关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和负债出资,博郡汽车则以现金出资,双方合资成立了天津博郡,公司的名字里连夏利都不带,可见有多不受人待见。

不过这个项目最后也没做成,尽管获得了近25亿元的融资,博郡汽车却曝出拖欠员工工资,供应商断供等问题,夏利仅剩的希望又破灭了。

折腾了两年,绕来绕去,包袱又踢给了一汽,造车就算了,好歹也是个上市公司,“壳”还是有用的。

之前发布的公告中不是说了么,中铁物晟将通过夏利这个“壳”,实现上市的目标。

换句话说,曾经风靡南北的“国民神车”一汽夏利,以后只能活在大家的记忆里了。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大猫财经猫哥,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0-09-23 21:49:30
大败局!一辆车能买北京两套房的国民神车,一块钱卖身了……
TMT 原创

2004年,风光无限的夏利品牌宣布自家生产的第10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

这是啥概念呢?2004年全国的民用轿车保有量差不多是920万辆,夏利的市场占有率可想而知了。更可怕的是,自打夏利面世,连续18年称霸销售冠军,算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品牌”了。

不过天不遂人愿,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别说跟外国汽车品牌掰手腕了,就连自己的家底都要保不住了。

前几天一汽夏利发了个公告,其中最夸张的是这个:“鉴于拟出售资产整体经营状况不佳,经各方协商且参考经国务院国资委评估备案的拟出售资产评估值,一汽夏利拟出售资产的交易价格确定为1元”。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1元出售资产”的背后其实是满满的嫌弃,说白了就是“白给别人还不乐意要”的那种。

最近这些年,夏利的日子确实是不太好过。从2011年销量见顶之后,公司的汽车生意就一直没啥起色,没几年就陷入了亏损不止的泥潭之中,一年起码亏上十几个亿,早就没有了翻身的希望。

从国民神车到被“1元贱卖”,这个国产品牌的命运着实有点让人唏嘘。


别看国内早早就生产出了第一辆国产红旗轿车,但到了,80年代中期,咱们在微型轿车领域还是空白,大部分人还得靠自行车代步,能有个摩托都很拉风。

很多人就琢磨起这个事,当时咱们跟日本的关系不错,不光领导总去访问,也有不少企业间的合作和投资,于是有人就动了引进技术的心思。

1984年的时候,天津汽车跟日本大发签了个协议,从日本引进微型面包车和微型两厢轿车的全套生产技术。虽说技术是引进的,不过天津的技术工作者们真的挺争气的,不光生产出的发动机品质比原产地的要好,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经济型轿车生产系统,连丰田公司都忍不住过来谈过好几次收购。

当时的夏利也够硬气,没卖。

为啥呢?太挣钱了,80、90年代,很多人的工资才几十、上百块钱,买一辆夏利需要10万,能买当时北京几套房子的,家门口停一辆,基本就是有钱人的标志了,公司自然不愿意卖。

最后双方干脆折衷,搞了个合资公司。

那些年是夏利的高光时刻,一边是过硬的产品质量,一边是独一份的“家用型轿车”产品定位,省油、好修又不贵的夏利车在国内一炮而红,再往后公司主攻出租车市场,成了不少城市出租车的标配。


1996年,国内有8成以上出租车为夏利车型,当时人们基本用“夏利”来指代出租车,足见其深入人心。

等到2004年,夏利成了第一个产量过百万的民族轿车品牌。作为一款足够接地气的经济型轿车,这也算创造历史了。



这么好的牌子,是怎么一点点没落的呢?

原因不少,管理层是关键,很多人觉得夏利的惨状跟一汽的“放养”脱不开关系。

中国刚刚加入WTO那会,一大堆汽车厂商对国内市场虎视眈眈,国产车也在往做大做强的方向努力。

出于这方面考量,2002年一汽花了13个亿买下夏利51%的股份

一边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一边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型轿车生产企业,算是强强联合了,不少人都很看好夏利的未来——“力争中国家庭轿车第一品牌的龙头位置”。

从2002年到2010年,骏雅、绅雅、威乐、N3、威志等一系列新型号上市,新的发动机、新的生产线和新的质量管理体系问世,媒体报道、领导调研,夏利着实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不过毕竟不是一汽内部孵化的嫡系,夏利没法真正把集团当作靠山。因为定位问题,所以夏利车在研发上一直没什么大投入,产品本身的问题也一直没解决,比如动力差、舒适型差等等,总被出租司机各种抱怨,没对手日子还不错,后来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夏利只能越来越惨。

2010年一汽集团重组设立一汽股份并谋求上市,问题来了:

一汽轿车和一汽夏利两个上市公司是同业竞争,一汽股份也被监管部门要求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咋操作呢?

一汽想到的是把夏利卖掉。

这也能理解,老百姓消费升级了,以“经济”为卖点一直没什么大动作的夏利没那么受欢迎了,这从公司的营收数据上就能窥见一斑:

2011年,夏利销量达到了最高峰,年销量达到25.3万辆,营收99.5亿元。


但从2012年开始,公司的净利就开始走下坡路、亏损也持续扩大,半只脚站上了退市的悬崖边。

一汽当时的心思都在复兴红旗、折腾奔腾上面,指望老大哥慷慨解囊也不现实,为了弥补亏损,夏利不得不走上了一条卖身保壳的不归路——

●  2015年底,一汽夏利向一汽集团卖了一堆资产,换了26.96亿元的收益,勉强使利润转正;

●  2016年,继续卖吧,25.61亿元把15%的一汽丰田股权卖给了一汽集团,这是夏利手里仅剩的现金牛,要不是管理层已经无计可施,估计怎么也走不到饮鸩止渴的这一步;

●  等到2018年的时候,一汽集团又花了29.23亿把夏利手里剩下的一汽丰田股权收入囊中,这时候一汽夏利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算起来,从2012年开始,夏利每年的跌幅基本都超过20%,崩溃的速度有点快。


接下来,夏利也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

为了找到能替自己扛包袱、偿债的接盘侠,他们很早就有过“1块钱”甩卖资产的操作。

2018年9月,公司把100%的股权报价1元卖给了南京知行。


这个南京知行公司的背后,站着著名的造车新势力——拜腾。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拜腾在拿到造车资质后,在烧掉了84个亿的融资、吃掉了几千万人民币的零食后,最终一辆车也没造出来。

除了拜腾,夏利还考虑过同属造车新势力的南京博郡。

一汽夏利以整车相关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和负债出资,博郡汽车则以现金出资,双方合资成立了天津博郡,公司的名字里连夏利都不带,可见有多不受人待见。

不过这个项目最后也没做成,尽管获得了近25亿元的融资,博郡汽车却曝出拖欠员工工资,供应商断供等问题,夏利仅剩的希望又破灭了。

折腾了两年,绕来绕去,包袱又踢给了一汽,造车就算了,好歹也是个上市公司,“壳”还是有用的。

之前发布的公告中不是说了么,中铁物晟将通过夏利这个“壳”,实现上市的目标。

换句话说,曾经风靡南北的“国民神车”一汽夏利,以后只能活在大家的记忆里了。

本文作者:大猫财经猫哥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