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婧涵
编辑:刘鹏遥
美编:羽墨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身边的临期食品店多了起来。
所谓临期食品就是临近保质期但并没有过期的食品。10元四包锅巴,10元三大包薯片,价值20几元一盒的进口牛奶直接标价10元2盒,在价格作为销量第一源动力的今天,这类商品相当有诱惑力。
身边的一个同事表示,每次送孩子去美术班都会去旁边的临期食品店光顾一下,很多食品摆在门口,小黑本写着今日特价。十元五袋的果子面包,10元三桶酸奶,都成功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随着临期食品受到关注和欢迎,不少专门经营临期食品的店铺都颇具规模,其经营产品种类很齐全,不论是牛奶、饮料类,还是面包、饼干、零食类,又或是瓜子、花生等坚果类,平时最常吃的品种,店里几乎都有。
手绘:羽墨
临期食品距离保质期的时间也都不一样,从2天到1个月,1-3个月,也有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理论上来说,越临近保质期越短东西越便宜。
一开始大家只把它当做特色小卖店,如今光顾的人越来越多。用30%甚至10%的价格,就能买到想要的零食,的确很多人会心动。
但临期食品是一个好生意吗?在知顿君看来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流量聚集、资本加持,临期食品看似已成“风口”
网络上关于临期食品的话题讨论持续升温,甚至还一度冲上热搜。各种网红主播也开始教大家买临期食品的省钱攻略。
截止目前,微博上临期食品热门话题阅读量已经突破1亿;在B站上搜索临期食品,关于开箱的视频播放量在15万以上;甚至在分享小资生活的小红书上,关于临期食品的相关笔记有将近1500篇。
其实临期食品并非是一个新兴概念,如今因为年轻人的青睐,迅速变成了一个风口。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淘宝上都有210万人在挑选临期食品,而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扩大当中。
依托网络购物的便利性,线上的临期食品也受到众多消费者的热捧。不仅如此,临期食品的专柜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商超,街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经营临期食品的专卖店。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从供给侧来看,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临期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有关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临期食品企业注册量呈现增长趋势。同时,近年来临期食品行业企业融资迅速,如甩甩卖、小象生活、小程序膳食者、食惠邦等先后获得资本青睐。早在今年3月,成立于天津的食惠邦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惟一资本领投。4月11日,以售卖临期商品为主的南京折扣超市小象生活宣布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愉悦资本领投。反观欧美市场,售卖折扣食品的连锁超市业态有着成熟先例,包括德国阿尔迪(ALDI)、美国Dollar Tree、Dollar General等。
如此看来,临期食品似乎风口已成。
有四大门槛,临期食品想要迈过去不容易
其实,看似火爆的背后,临期食品生意面临着“四大门槛”不得不迈。
首先就是供应链问题。临期食品多为供应端厂商因产能预测、库存管理、物流运输等环节存在失误而产生的货品,其数量及时间均存在不确定性。需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销售端预测能力及规模效应,才能做好临期食品生意,否则就会出现“难以拿到货物”或“拿货成本太高”的问题,最终导致亏损。即便供应难点被攻克,临期食品集合店库存管理难度也较大,因产品与日期关联度大,需动态调整产品定价,进行精细化运营。
第二道门槛,是临时食品经营能否长久获利的问题。对于临期食品,受众在选购的过程中对于价格都是高度敏感的,有研究显示商品在促销活动中,需降价60%以上才能对消费者产生较大触动并激发购买欲望,再加上“临期”的标签,消费者对于临期商品的价格打折预期只会更高。事实上,很多临期食品店铺的商品也的确都将折扣定在了4折,甚至是3折、2折、1折……这样的折扣必然利润有限,能否长久维持利润增长,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大量的临期食品店铺在线上线下同时开花,竞争的加剧无疑会进一步压缩临期食品的经营利润。
第三个门槛就是资本退潮之后,临期食品何去何从?这个门槛与第二个紧密相连,一些尚不能盈利的临期食品品牌,在资本的加持下,依然可以快速扩张,花钱如流水。但资本从来都是逐利的,长期无法盈利的项目,资本不会一直投入,当资本退潮之后,无法实现自我造血和盈利的品牌就成了裸泳,靠着输血进行快速扩张占领市场且尚且没有盈利的临期食品品牌将很难存活下去。
最后一个门槛,就是临期食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最近食品安全问题因为杨国福麻辣烫、奈雪的茶等餐饮品牌被曝光从而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和舆论焦点。事实上,临期食品品牌也出现过不少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2016年成立的“好食期”隶属于上海多维度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在2018年获得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但在该公司企查查条目下记录的199起用户投诉中,有多项系针对“好食期”入驻商家商品质量问题,其中包括包装破损、食品变味、牛奶发霉、出售假货等等。
在当前临期食品的销售模式依然是食品流通市场自我调节而产生的结果,市场监管措施有限。国家在这一领域没有专门的细则和规定出台,过期食品、篡改日期等行业乱象也客观存在。
此外,即便是有食品安全的基础保障,但很多临期食品在口感上还是有较大差异,以大家高频购买的可乐等碳酸饮料为例,接近保质期的汽水往往因为二氧化碳流失产生口感差异,很多消费者认为,因为“气不足”而少了辛辣刺激口感的碳酸饮料是缺少灵魂的。
写在最后
优秀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不仅是解决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同时需要广阔和有增长潜力的市场规模、明确的用户画像、一定的技术壁垒等因素,最好还有一个可以推动世界改变的愿景与价值观,以此为标准,临期食品生意很难称得上一个优秀的商业模式。
临期食品生意的产生,从根源上讲是食品产销供应链分配和运转不够精细产生的冗余。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影响成为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并造成非常严重的库存积压,因此在疫情过后,这些积压的库存传导到下游推红了不少临期食品店,但这种极端利好是可遇不可求的。
当难得的机遇和资本助力的潮水双双退去,能在这样一个赛道活下来的,注定是少数。(文/知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