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玉米可流转数字仓单正式发布!挖掘庞大价值

2022-2-17 话题分类:科技
摘要: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是决定性力量。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是决定性力量。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着重强调,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加强农业基础理论、科研基础设施、定位观测体系、资源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在高屋建瓴的政策引领下,农业蕴含的庞大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出来。

以金融层面为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领域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2022年1月26日,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物资储运协会联合批准发布由民生电商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第2部分:玉米仓单》T/WD109.2-2022(T/CASMES5.2-2022、T/CMSTA001.2-2022)(以下简称“玉米仓单标准”)。

该项标准是《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实施以来,首个该体系项下的细分存货品类的应用规范,由民生电商牵头、联合中仓协等机构共同制定,落地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可流转的数字仓单标准。

玉米仓单标准有如下特点:一是以玉米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本依据;二是已发布团体标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T/WD109(T/CASMES5、T/CMSTA001)的一部分,是“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中玉米存货仓单的实施细则;三是“玉米仓单”标准明确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中各参与主体的条件与责任及其相互关系,并根据玉米的特点明确提出了“玉米仓单”的具体要求。

玉米仓单标准的实施,对于加快整个产业的资产数字化进程,推动金融服务进一步贴合并服务农业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能力加持,解决金融缺口

号称“五谷之王”的玉米是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全球第一大谷物,1/3人口以玉米为主食。玉米作为主打能量饲料的来源以及作为工业消费来源的主力军,对于粮食安全起到“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决定着我国的战略主动性。重要的作用,决定着玉米产业需要战略引领。战略引领不仅更具复杂性,更需要战略俯瞰力。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玉米产业巨大的融资和交易需求。但在过往,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融资之路较为困难。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其中,农户在粮食储存环节造成的损失严重——粮食部门统计,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达8%左右。

运输、转仓等环节带来的损耗,也不可小觑。最终导致玉米等粮食在交易之后,往往会出现极大的运输成本和损耗浪费。由此延伸出的结果,是粮食资产的仓单始终在交易市场中处于尴尬位置。此前,农业行业的龙头企业、中上游粮户、中小企业等众多市场主体在开展融资时,很难仅凭粮食仓单从银行获得贷款。

从大环境看,类似玉米的农业动产是一块巨大“蛋糕”。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三农领域金融缺口约为3万亿元。要真正挖掘出这块“蛋糕”的价值,必须以专业能力进行加持,去解决金融缺口。

在实施全国性玉米可流转数字仓单的行业标准之后,依托安装在仓库的智能监管设备和内置的新系统,可将仓内的玉米映射成农业供应链中的数字资产。推动玉米这类长期在供应链中难以发挥实际价值的动产,能和厂房之类的固定资产同样得到金融机构认可,成为粮食企业或粮户融资的重要倚仗。

科技赋能,推动农资数字化流转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驱动力。聚焦农业的企业,则是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组织。它们在面向“十四五”,以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大局展开科技创新,成为中坚力量。

标准的出台与实施,实质上是科技创新的集中体现。标准落地后,不仅在根本上缓解以玉米为样板的农业供应链的融资难题,还通过规定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中玉米仓单的存货要求、仓库物联网要求、仓单数据要求等,帮助整个玉米行业的资产数字化,具备可供参考的经验和科技模板。

标准的成功落地,离不开民生电商在供应链科技多年的探索。为强化自身在供应链科技领域的布局,民生电商推出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品牌民熙科技。早在2019年,民熙科技推出的供应链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民农云仓。该平台主要依托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实现粮食资产的智能金融监管和资产数字化,为解决粮食供应链融资扫除诸多技术障碍。

为了解决信任问题和高科技设备带来的运营成本,民农云仓选择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和AI视频、大数据等技术作为解决方案,取代以往行业主流的传感器、电子锁等传统模式。这不仅降低着成本——过往一个仓的智能化改造费用是500万元,现在则是5万-10万元,还有效解决账本篡改、一物多押、信息不匹配等问题。在科技赋能下,农资可更轻松地实现数字化流转。

技术为桥梁,实现乡村振兴

农业的发展,需要前瞻性的洞察和提前布局。这离不开精准判断全球农业科技态势,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并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以创新技术为桥梁,能够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玉米可流转数字仓单通过创新技术,构建出完整的数字化生态闭环。按照可流转仓单标准的服务路线,当一批玉米进入符合民农云仓技术要求的监管仓,仓库管理方可根据需求开具一份数字仓单,而玉米持有企业能够以该仓单进行交易或融资。

同时,这份数字仓单保持与仓内资产保持实时动态化匹配。作为平台方的民农云仓,则“负责”保障仓单数据的有效,以及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信任链条,引入银行、保险、期货等参与方。

从这一生态闭环能够看出,民农云仓通过技术让更多人看到农业产业链的资产价值,这无疑是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基石。技术上的改变,让银行更加主动为粮食企业提供资金,推动农业供应链融资变革产生新的契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民农云仓合作的粮食企业包括新希望集团、东方集团、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内蒙古通粮集团等;已经达成服务协议的玉米资产超过200万吨,累计获得建设银行、中关村银行、九江银行、浦发银行、中原银行、浙商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等10多家银行的超60亿元授信。

随着数字仓单在玉米行业的成功,打造出一个标杆性案例。民农云仓也因此具有了横向扩展的想象空间,可向着小麦、稻谷、棉花等农作物持续延伸。未来,民农云仓有望为推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供应、实现乡村振兴等作出更多贡献。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昊祯,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2-02-17 10:55:21
全国性玉米可流转数字仓单正式发布!挖掘庞大价值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是决定性力量。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着重强调,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加强农业基础理论、科研基础设施、定位观测体系、资源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在高屋建瓴的政策引领下,农业蕴含的庞大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出来。

以金融层面为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领域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2022年1月26日,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物资储运协会联合批准发布由民生电商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第2部分:玉米仓单》T/WD109.2-2022(T/CASMES5.2-2022、T/CMSTA001.2-2022)(以下简称“玉米仓单标准”)。

该项标准是《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实施以来,首个该体系项下的细分存货品类的应用规范,由民生电商牵头、联合中仓协等机构共同制定,落地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可流转的数字仓单标准。

玉米仓单标准有如下特点:一是以玉米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本依据;二是已发布团体标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T/WD109(T/CASMES5、T/CMSTA001)的一部分,是“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中玉米存货仓单的实施细则;三是“玉米仓单”标准明确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中各参与主体的条件与责任及其相互关系,并根据玉米的特点明确提出了“玉米仓单”的具体要求。

玉米仓单标准的实施,对于加快整个产业的资产数字化进程,推动金融服务进一步贴合并服务农业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能力加持,解决金融缺口

号称“五谷之王”的玉米是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全球第一大谷物,1/3人口以玉米为主食。玉米作为主打能量饲料的来源以及作为工业消费来源的主力军,对于粮食安全起到“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决定着我国的战略主动性。重要的作用,决定着玉米产业需要战略引领。战略引领不仅更具复杂性,更需要战略俯瞰力。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玉米产业巨大的融资和交易需求。但在过往,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融资之路较为困难。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其中,农户在粮食储存环节造成的损失严重——粮食部门统计,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达8%左右。

运输、转仓等环节带来的损耗,也不可小觑。最终导致玉米等粮食在交易之后,往往会出现极大的运输成本和损耗浪费。由此延伸出的结果,是粮食资产的仓单始终在交易市场中处于尴尬位置。此前,农业行业的龙头企业、中上游粮户、中小企业等众多市场主体在开展融资时,很难仅凭粮食仓单从银行获得贷款。

从大环境看,类似玉米的农业动产是一块巨大“蛋糕”。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三农领域金融缺口约为3万亿元。要真正挖掘出这块“蛋糕”的价值,必须以专业能力进行加持,去解决金融缺口。

在实施全国性玉米可流转数字仓单的行业标准之后,依托安装在仓库的智能监管设备和内置的新系统,可将仓内的玉米映射成农业供应链中的数字资产。推动玉米这类长期在供应链中难以发挥实际价值的动产,能和厂房之类的固定资产同样得到金融机构认可,成为粮食企业或粮户融资的重要倚仗。

科技赋能,推动农资数字化流转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驱动力。聚焦农业的企业,则是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组织。它们在面向“十四五”,以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大局展开科技创新,成为中坚力量。

标准的出台与实施,实质上是科技创新的集中体现。标准落地后,不仅在根本上缓解以玉米为样板的农业供应链的融资难题,还通过规定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中玉米仓单的存货要求、仓库物联网要求、仓单数据要求等,帮助整个玉米行业的资产数字化,具备可供参考的经验和科技模板。

标准的成功落地,离不开民生电商在供应链科技多年的探索。为强化自身在供应链科技领域的布局,民生电商推出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品牌民熙科技。早在2019年,民熙科技推出的供应链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民农云仓。该平台主要依托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实现粮食资产的智能金融监管和资产数字化,为解决粮食供应链融资扫除诸多技术障碍。

为了解决信任问题和高科技设备带来的运营成本,民农云仓选择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和AI视频、大数据等技术作为解决方案,取代以往行业主流的传感器、电子锁等传统模式。这不仅降低着成本——过往一个仓的智能化改造费用是500万元,现在则是5万-10万元,还有效解决账本篡改、一物多押、信息不匹配等问题。在科技赋能下,农资可更轻松地实现数字化流转。

技术为桥梁,实现乡村振兴

农业的发展,需要前瞻性的洞察和提前布局。这离不开精准判断全球农业科技态势,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并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以创新技术为桥梁,能够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玉米可流转数字仓单通过创新技术,构建出完整的数字化生态闭环。按照可流转仓单标准的服务路线,当一批玉米进入符合民农云仓技术要求的监管仓,仓库管理方可根据需求开具一份数字仓单,而玉米持有企业能够以该仓单进行交易或融资。

同时,这份数字仓单保持与仓内资产保持实时动态化匹配。作为平台方的民农云仓,则“负责”保障仓单数据的有效,以及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信任链条,引入银行、保险、期货等参与方。

从这一生态闭环能够看出,民农云仓通过技术让更多人看到农业产业链的资产价值,这无疑是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基石。技术上的改变,让银行更加主动为粮食企业提供资金,推动农业供应链融资变革产生新的契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民农云仓合作的粮食企业包括新希望集团、东方集团、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内蒙古通粮集团等;已经达成服务协议的玉米资产超过200万吨,累计获得建设银行、中关村银行、九江银行、浦发银行、中原银行、浙商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等10多家银行的超60亿元授信。

随着数字仓单在玉米行业的成功,打造出一个标杆性案例。民农云仓也因此具有了横向扩展的想象空间,可向着小麦、稻谷、棉花等农作物持续延伸。未来,民农云仓有望为推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供应、实现乡村振兴等作出更多贡献。

本文作者:昊祯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