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价格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生产出来的口罩哪里去了?

原创 2020-3-18 话题分类:消费
摘要: 我们就从经济学角度试着全面复盘一下,这个小小口罩从“发烧”到今天渐渐恢复正常,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了?

一个小小口罩,从自己价格一路暴涨开始,“生产商抱怨原材料价格”“实体店被罚”“电商无货”“朋友圈刷屏贩卖”等等现象先后涌现、不胜枚举,直到今天,口罩才终于显示出逐渐正常的趋势,那我们就从经济学角度试着全面复盘一下,这个小小口罩从“发烧”到今天渐渐恢复正常,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了?

在全国因疫情进入非常状态时,小小的口罩竟然摇身变成牵动亿万人心弦的急缺物品。

2月2日时,环球时报称山西9家医院仍然急需防护用品,其中口罩等物资仅能维持一天。此前不久,北京京海康佰馨医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东被曝“知假贩假”,高价出售58万余只假冒3M牌口罩。

其实,自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口罩一直缺货,关于口罩买卖的不合理不合法事件层出不穷。梳理一下与口罩相关的经济现象,包括囤积居奇、天价口罩、制假卖假、哄抬价格等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根源首要在于供需失衡。


两大原因导致消费者买不到口罩

道恩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口罩布聚丙烯熔喷料生产商,其市场占比达到40%。关于消费者为何还买不到口罩的问题,其董事长于晓宁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不是口罩机不足,而是产能卡在了熔喷布生产上。

熔喷布是医用口罩的核心布置,可以隔离飞沫、颗粒等物质,其产量直接决定口罩的产量。生产熔喷布需要聚丙烯熔喷料,而一吨原料仅能做成30万到50万个N95口罩,或者100万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疫情突然爆发,以往七八万吨聚丙烯熔喷料产能迅速被消耗掉,原料市场平衡被打破,率先导致口罩产量提不上去,使得消费者买不到口罩、价格还在攀升。

在这一阶段,口罩存货基本被消费完,工厂没有复工,那么价格必然上涨,而且缺货。众多不合法不合理的买卖行为趁机产生,甚至延续到现在还在“去其库存”。此时,正常的价格上涨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表现,属于合理情形。

现在,复工的到来解决了产商停产、缺少机器等原因,让原来供给不足的情况得到了改善。但是,不少企业都转产去做口罩,那么为什么产出还是慢、价格依然高、消费者还是买不到呢?

于晓宁表示原料供应充足,口罩产能仍然不足是卡在熔喷布的生产上。从生产投资和引进技术的角度来说,口罩供给不足主要源于企业对投入与收益的权衡。当然,不排除企业为追求高价利润,故意减产或者隐瞒产量。

市场上供给不足导致买不到口罩,但是囤积居奇、制假卖假等现象的出现,还有人为干预因素的激化。其中,政府为主要代表面对市场供给不足的情况时,其不合理的干预行为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助推口罩市场滋生乱象。

在疫情爆发的最初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口罩涌入湖北,供给充足,但是当地仍然“口罩不足”。究其原因,湖北红十字收到的口罩堆满仓库,但是不分发出去,客观上是“囤货”,减少了当时市场上口罩流通数量,给猛增的口罩需求推波助澜,人为助推制造供给不足局面。

随后,口罩流通量被减少后,供给不足造成了更严重的需求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强势人物截留口罩,比如云南大理强征口罩分配给房协,在一定时间内错误配置资源,使得口罩市场上供需均衡被彻底打破。

此外,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韩联社、中国驻伊朗大使馆、菲律宾世界日报等也表示中国捐赠了数量不等的口罩。可以说,对外捐赠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市场上的口罩流通数量,造成“供给不足”。

可以说,不管是消费者买不到口罩,还是制假卖假、天价口罩、囤积居奇等乱象出现,背后原因都是口罩供给端不足和人为资源错配,这是口罩经济学分析的起点。于此脱离,要么像薛兆丰支持“发国难财”不接地气,要么像部分地方政府施行“价格一刀切”

口罩的属性转变带来观点分歧

口罩对于人们的意义在疫情前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疫情爆发之前,口罩的市场供需处于均衡状态,以10个一包的外科口罩为例,价格是10元;疫情爆发后,供给减少,需求反增,均衡状态被打破,原来10元现在100元也开始被接受,而且“供不应求”。

在前后转变的过程中,口罩由一般商品变成生活必需品,属性发生了根本转变。口罩成为用来保命的物资,没有替代品或替代品性价比太低。但这一转变是“突发情况”,市场反应滞后,无法迅速调节供给,加上人为干预的资源错配,出现了不合经济学原理的行为和观点。

经济学里供需关系中,价格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价格改变后,需求相应变化,叫做需求的价格弹性,无论供给还是需求都受其影响。但是,现在价格上涨后,需求不仅没有受到抑制,相反反弹式增加,造成短期内价格疯涨。归根到底,就是口罩无可替代,变成必需品。

在口罩需求猛增的情况下,供给端的可操作空间变大,自然地出现供给虚假。此时,包括商家囤积居奇、天价口罩、制假卖假、哄抬价格,乃至企业减少产量、隐瞒产能等等,都是供给虚假的间接表现,真正直接和普遍的经济现象是价格持续飞速上涨!

因此,口罩经济学要探讨的核心现象就是“价格持续飞速上涨”。在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后,进一步需要探究的就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问题。梳理现有常见观点后,发现两种主要观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

第一,认为价格上涨可以推动国内厂商生产和国际商家供给更多口罩,从而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因此支持涨价。然而,依据这种价格对供给的简单作用,无法回应厂家在追求目前高价下刻意控制产量的问题。因此,缺乏生产端的有效监督无法保证口罩价格暴涨就能增加口罩供给。

第二,认为口罩价格过高,穷人买不起口罩,而政府限制价格后就能让穷人买到口罩,因此支持限价。这是一种静态的、计划性的认识,忽略了在被限价后,厂商缺乏进一步生产口罩的动力,会反过来让穷人更加难以买到口罩。

真正能让多数人都买到口罩的措施,首要是增加供给,让供给与需求匹配或赶超;其次是降低信息流通成本,减少恐慌,恢复市场正常秩序;最后,消费者市场会慢慢自动回到之前的均衡状态。因此,适当的价格上涨是合理的,降低信息流通成本则是必要的。

第三,围绕“适当的价格上涨是合理的”展开争论。在分析之前,先看目前存在的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天价口罩出现,新京报报道北京济民康泰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丰台区第五十五分店将进价为200元一盒的3M口罩(十只装),提价到850元/盒销售;二是政府施行价格一刀切,三秦陕西2月1日载文洛川县对某人因把KN95口罩每个加价5元销售进行惩处。

其实,在当前特殊情况下,市场的自我调节短期内失效,主要是靠政府干预,限价是必要的,真正的争论存在于“限价多少”。怎样维持一个合理的价格,要求政府到市场生产线调研,根据居民收入水平进行定价,而政府财政对接收入过低人群补齐差价。

在非常状态下,口罩经济学启示我们要把市场和政府的行为都还原成资源调配的具体手段,整合到维持居民正常生活、社会有序运转的正义最低目标上来。即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单纯涨价还是限价都缺乏足够的理由支撑,以结果导向逆推,则必须维持“合理价格”。


资源配置的原则和目的

薛兆丰说:“在实际效果上,发国难财的人,是给那些遭受灾害的人更多的帮助,更多的选择”。这种纯粹用价格去思考的方式,忽略了口罩属性从一般商品到必需品的转变,无视了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剥夺了政府在非正常状态下必须行动的存在理由。

关于是否发国难财,首要是明确此时是“非常状态”,其次是厘清现象是否“合法合理”,根本上要追问其是否有利于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囤积居奇、售卖天价口罩明显是“不合法不合理”,而售卖假口罩还会造成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危及消费者的生命,是严重违法的行为。

归根到底,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本质是资源调配的手段,最终都是以服务人为主题。自由放任主义已经被抛弃,仅仅只是理念上防范政府越权或滥用权力的篱笆,而干预主义一举成为实际中的主流选择。这种情况下,只有将企业和政府的行为还原成资源调配的手段,人才不会被异化。

相信,疫情中口罩经济现象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去观察市场和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各自的优劣。未来,在各种生产要素加倍流动的情况下,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要想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都必须把用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此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当中。一句话,手段要以效率为原则,同时以人为服务的根本目的。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知顿君,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0-03-18 18:28:09
口罩价格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生产出来的口罩哪里去了?
消费 原创

一个小小口罩,从自己价格一路暴涨开始,“生产商抱怨原材料价格”“实体店被罚”“电商无货”“朋友圈刷屏贩卖”等等现象先后涌现、不胜枚举,直到今天,口罩才终于显示出逐渐正常的趋势,那我们就从经济学角度试着全面复盘一下,这个小小口罩从“发烧”到今天渐渐恢复正常,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了?

在全国因疫情进入非常状态时,小小的口罩竟然摇身变成牵动亿万人心弦的急缺物品。

2月2日时,环球时报称山西9家医院仍然急需防护用品,其中口罩等物资仅能维持一天。此前不久,北京京海康佰馨医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东被曝“知假贩假”,高价出售58万余只假冒3M牌口罩。

其实,自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口罩一直缺货,关于口罩买卖的不合理不合法事件层出不穷。梳理一下与口罩相关的经济现象,包括囤积居奇、天价口罩、制假卖假、哄抬价格等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根源首要在于供需失衡。


两大原因导致消费者买不到口罩

道恩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口罩布聚丙烯熔喷料生产商,其市场占比达到40%。关于消费者为何还买不到口罩的问题,其董事长于晓宁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不是口罩机不足,而是产能卡在了熔喷布生产上。

熔喷布是医用口罩的核心布置,可以隔离飞沫、颗粒等物质,其产量直接决定口罩的产量。生产熔喷布需要聚丙烯熔喷料,而一吨原料仅能做成30万到50万个N95口罩,或者100万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疫情突然爆发,以往七八万吨聚丙烯熔喷料产能迅速被消耗掉,原料市场平衡被打破,率先导致口罩产量提不上去,使得消费者买不到口罩、价格还在攀升。

在这一阶段,口罩存货基本被消费完,工厂没有复工,那么价格必然上涨,而且缺货。众多不合法不合理的买卖行为趁机产生,甚至延续到现在还在“去其库存”。此时,正常的价格上涨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表现,属于合理情形。

现在,复工的到来解决了产商停产、缺少机器等原因,让原来供给不足的情况得到了改善。但是,不少企业都转产去做口罩,那么为什么产出还是慢、价格依然高、消费者还是买不到呢?

于晓宁表示原料供应充足,口罩产能仍然不足是卡在熔喷布的生产上。从生产投资和引进技术的角度来说,口罩供给不足主要源于企业对投入与收益的权衡。当然,不排除企业为追求高价利润,故意减产或者隐瞒产量。

市场上供给不足导致买不到口罩,但是囤积居奇、制假卖假等现象的出现,还有人为干预因素的激化。其中,政府为主要代表面对市场供给不足的情况时,其不合理的干预行为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助推口罩市场滋生乱象。

在疫情爆发的最初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口罩涌入湖北,供给充足,但是当地仍然“口罩不足”。究其原因,湖北红十字收到的口罩堆满仓库,但是不分发出去,客观上是“囤货”,减少了当时市场上口罩流通数量,给猛增的口罩需求推波助澜,人为助推制造供给不足局面。

随后,口罩流通量被减少后,供给不足造成了更严重的需求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强势人物截留口罩,比如云南大理强征口罩分配给房协,在一定时间内错误配置资源,使得口罩市场上供需均衡被彻底打破。

此外,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韩联社、中国驻伊朗大使馆、菲律宾世界日报等也表示中国捐赠了数量不等的口罩。可以说,对外捐赠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市场上的口罩流通数量,造成“供给不足”。

可以说,不管是消费者买不到口罩,还是制假卖假、天价口罩、囤积居奇等乱象出现,背后原因都是口罩供给端不足和人为资源错配,这是口罩经济学分析的起点。于此脱离,要么像薛兆丰支持“发国难财”不接地气,要么像部分地方政府施行“价格一刀切”

口罩的属性转变带来观点分歧

口罩对于人们的意义在疫情前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疫情爆发之前,口罩的市场供需处于均衡状态,以10个一包的外科口罩为例,价格是10元;疫情爆发后,供给减少,需求反增,均衡状态被打破,原来10元现在100元也开始被接受,而且“供不应求”。

在前后转变的过程中,口罩由一般商品变成生活必需品,属性发生了根本转变。口罩成为用来保命的物资,没有替代品或替代品性价比太低。但这一转变是“突发情况”,市场反应滞后,无法迅速调节供给,加上人为干预的资源错配,出现了不合经济学原理的行为和观点。

经济学里供需关系中,价格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价格改变后,需求相应变化,叫做需求的价格弹性,无论供给还是需求都受其影响。但是,现在价格上涨后,需求不仅没有受到抑制,相反反弹式增加,造成短期内价格疯涨。归根到底,就是口罩无可替代,变成必需品。

在口罩需求猛增的情况下,供给端的可操作空间变大,自然地出现供给虚假。此时,包括商家囤积居奇、天价口罩、制假卖假、哄抬价格,乃至企业减少产量、隐瞒产能等等,都是供给虚假的间接表现,真正直接和普遍的经济现象是价格持续飞速上涨!

因此,口罩经济学要探讨的核心现象就是“价格持续飞速上涨”。在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后,进一步需要探究的就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问题。梳理现有常见观点后,发现两种主要观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

第一,认为价格上涨可以推动国内厂商生产和国际商家供给更多口罩,从而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因此支持涨价。然而,依据这种价格对供给的简单作用,无法回应厂家在追求目前高价下刻意控制产量的问题。因此,缺乏生产端的有效监督无法保证口罩价格暴涨就能增加口罩供给。

第二,认为口罩价格过高,穷人买不起口罩,而政府限制价格后就能让穷人买到口罩,因此支持限价。这是一种静态的、计划性的认识,忽略了在被限价后,厂商缺乏进一步生产口罩的动力,会反过来让穷人更加难以买到口罩。

真正能让多数人都买到口罩的措施,首要是增加供给,让供给与需求匹配或赶超;其次是降低信息流通成本,减少恐慌,恢复市场正常秩序;最后,消费者市场会慢慢自动回到之前的均衡状态。因此,适当的价格上涨是合理的,降低信息流通成本则是必要的。

第三,围绕“适当的价格上涨是合理的”展开争论。在分析之前,先看目前存在的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天价口罩出现,新京报报道北京济民康泰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丰台区第五十五分店将进价为200元一盒的3M口罩(十只装),提价到850元/盒销售;二是政府施行价格一刀切,三秦陕西2月1日载文洛川县对某人因把KN95口罩每个加价5元销售进行惩处。

其实,在当前特殊情况下,市场的自我调节短期内失效,主要是靠政府干预,限价是必要的,真正的争论存在于“限价多少”。怎样维持一个合理的价格,要求政府到市场生产线调研,根据居民收入水平进行定价,而政府财政对接收入过低人群补齐差价。

在非常状态下,口罩经济学启示我们要把市场和政府的行为都还原成资源调配的具体手段,整合到维持居民正常生活、社会有序运转的正义最低目标上来。即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单纯涨价还是限价都缺乏足够的理由支撑,以结果导向逆推,则必须维持“合理价格”。


资源配置的原则和目的

薛兆丰说:“在实际效果上,发国难财的人,是给那些遭受灾害的人更多的帮助,更多的选择”。这种纯粹用价格去思考的方式,忽略了口罩属性从一般商品到必需品的转变,无视了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剥夺了政府在非正常状态下必须行动的存在理由。

关于是否发国难财,首要是明确此时是“非常状态”,其次是厘清现象是否“合法合理”,根本上要追问其是否有利于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囤积居奇、售卖天价口罩明显是“不合法不合理”,而售卖假口罩还会造成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危及消费者的生命,是严重违法的行为。

归根到底,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本质是资源调配的手段,最终都是以服务人为主题。自由放任主义已经被抛弃,仅仅只是理念上防范政府越权或滥用权力的篱笆,而干预主义一举成为实际中的主流选择。这种情况下,只有将企业和政府的行为还原成资源调配的手段,人才不会被异化。

相信,疫情中口罩经济现象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去观察市场和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各自的优劣。未来,在各种生产要素加倍流动的情况下,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要想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都必须把用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此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当中。一句话,手段要以效率为原则,同时以人为服务的根本目的。

本文作者:知顿君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