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抢跑科创板, “芯”机会来了吗?

本文转载自:紫金财经 2020-4-17 话题分类:TMT
摘要: 疫情并没有让资本市场关上大门,又一家独角兽开始了上市的进程。

疫情并没有让资本市场关上大门,又一家独角兽开始了上市的进程。

3月26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显示,寒武纪的上市申请获受理,公司正式叩响科创板大门。

招股书显示,寒武纪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28.01亿元,其中7亿元投入到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及系统项目、6亿元投入新一代云端推理芯片及系统项目、6亿元投入新一代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统项目,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过去几年,寒武纪背靠中科院,产品被华为旗舰机采用,一度引发外界关注,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公司。业内普遍认为,如果本次寒武纪成功上市,将毫无悬念的成为 “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

早在 2018 年,寒武纪创始人兼CEO陈天石就曾表示,未来倾向于考虑在境内 A 股上市。而2019 年推出的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产业,能够更好的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周期长等问题,这无疑为寒武纪提供了上市的理想选择。

登陆资本市场无疑将为这家出生就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公司提供更便捷、更高效地融资渠道,助力其开拓更大市场,但眼下资本寒冬加剧,疫情影响还在持续。上市不是终点,光环褪去,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师承龙芯,技术全球领先

相比传统IT产业,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发展初期就开始建立全面自主可控体系,为AI芯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I芯片属于处理器芯片。纵观处理器芯片市场,通用处理器芯片如CPU、GPU的芯片壁垒极高,我国仍未实现突破,且通用处理器领域已经发展成熟,目前市场由国际巨头高度垄断,后来者难以竞争。而AI芯片则是全新的市场,进入者有后发先至的可能。寒武纪正是这样的新进入者。

寒武纪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仅有7人的初创课题小组。公司于2016年3月正式成立,致力打造各类智能云服务器、智能终端以及智能机器人核心处理器芯片。

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均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所,一起被誉为将AI装上中国芯的“双子星”。二人师从“龙芯之父”胡伟武,从2002年开始就跟随胡伟武做龙芯CPU,已经在芯片领域深耕18年。此外,寒武纪的核心团队成员,也基本继承自龙芯一号的核心研发团队。

在强大核心团队的支持下,寒武纪创立短短两年,就成为了中国智能芯片行业领域的领头独角兽,技术全球领先,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流片并拥有成熟产品的智能芯片公司。如今,在经历6次增资、3次股权转让后,公司估值已超200亿元。


成立第一年,寒武纪就发布了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1A处理器,从此名声大噪。2018年,寒武纪成功入选全球AI芯片TOP24,大陆芯片企业仅华为海思(12位),寒武纪(23位),地平线(24位)进入该榜单。

总体来看,寒武纪虽不算全球顶尖,但依然为全球领先的AI企业,是人工智能芯片国产自主可控的优质标的。

根据招股书,截至 2020年2月29日,公司已获授权的境内外专利有 65 项(其中境内专利 50 项、境外专利 15 项),PCT专利申请120项,正在申请中的境内外专利共有1474项。

而且,寒武纪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每年至少一代的产品迭代速度,研发优势明显:

(1)2016年,发布1A处理器,被认为是全球第一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

(2)2017年,推出面向低功耗场景视觉应用的1H8、高性能且拥有广泛通用性的寒武纪 1H16,以及适配终端人工智能产品的寒武纪 1M,共三代处理器IP;

(3)2018年,推出思元100(MLU100)机器学习处理器芯片;

(4)2019年6月,推出第二代云端AI芯片思元270(MLU270)及板卡产品,并发布第三代IP产品Cambricon 1M;

(5)2019年11月,发布边缘AI系列产品思元220(MLU220)芯片及模组产品。

另外,寒武纪还特别重视基础系统软件,即为客户提供统一的软件开发平台。这一平台名为Cambricon NeuWare,于2017年推出,采用端云一体的架构,可同时支持寒武纪从端到云的全系列产品,在终端和云端采用统一的指令集、处理器架构以及软件栈,终端和云端的生态实现互通,互相促进。其具体包括应用开发、功能调试、性能调优等在内的一系列工具。

至此,寒武纪先于业界构建了云端(思元100、270)、边缘端(思元220)及终端(寒武纪1A、1H、1M智能处理器IP)三位一体的智能芯片产品矩阵,客户可以在云、边、端三个领域实现无缝协同,从而大大减少了开发和学习成本。


左手营收亮眼,右手亏损严重

此前,由于信息不够透明,外界对于寒武纪有着诸多猜测,例如,过度依赖大客户华为,华为开始转向自研会给寒武纪造成重创,也有分析其巨额亏损难以为继的观点。但随着370页招股书的披露,这家AI芯片独角兽的经营业绩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1)营收方面

2017-2019年,寒武纪全年营收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4.44亿元,营收增长超过50倍,其中2018年度和2019年度同比增幅分别为1392.05%及279.35%,表现颇为不俗。

营业收入的爆发性增长,意味着寒武纪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AI技术从研发到商用的成功落地。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人工智能企业,从技术研发到商用落地,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利润方面

2017年-2019年,寒武纪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81亿元、-4104.65万元、-11.79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886.07万元、-1.72亿元、-3.77亿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寒武纪累计未分配利润为-8.55亿元。

对于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问题,寒武纪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研发支出较大,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且报告期内因股权激励计提的股份支付金额较大。同时,公司也在招股书中提示,“公司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公司上市后亦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

(3)毛利率方面

2017-2019年,寒武纪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99.96%、99.90%、68.19%。其中,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的毛利在99%以上。据相关数据统计,科创板已上市企业最近一期的毛利率均值为52.29%。

2019年,寒武纪毛利率有所下降,招股书表示,这是因为公司这一年拓展了新业务——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所致,该两项业务的毛利率均低于终端智能处理器IP。


由此可见,边缘和云端不仅可以令寒武纪成为全球领先的AI芯片公司,也可能压垮寒武纪,这是一次科技和市场的豪赌。不过公司似乎也铁了心要好好发展这块,从募资用途看,也可看出其未来将把云端和边缘端的AI芯片作为重点。


(4)研发费用方面

2017-2019年,寒武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2986.19 万元、24011.18 万元 和 54304.54 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380.73%、205.18%和 122.32%。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8.1亿元,占寒武纪三年营业收入的142.93%。

可见,作为AI芯片独角兽企业,寒武纪非常重视技术研发工作。这背后的底气当然来自充足的现金流。招股书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寒武纪共计46.68亿元的资产中,货币资金3.83亿元,其他流动资产(结构性存款及理财)39.20亿元,现金流极为充沛。

此外,寒武纪的研发管理团队也一直保持稳定,均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产品的技术研发与项目实施经验。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680人,占员工总数比例79.25%,70%以上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与此同时,研发的高投入,也让寒武纪在申请上市时选择了第二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针对该数据,有投资人表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前期具有高研发投入、高市场投入的特点,从数据来看,寒武纪成立仅四年,亏损尚在可控范围。同时。寒武纪的股份激励额度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中也位列前茅,通过股权激励,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这对AI芯片这种重研发人才的行业尤为重要。”


不得不提的昔日老客户

综合来看,寒武纪在公司营收业绩、产品布局及发展前景方面均交出了不错的答卷。不过,年轻的寒武纪也需要正视面临来自市场和行业的压力。

寒武纪所处赛道竞争激烈,其中不乏国际巨头如Nvidia、Intel、AMD、Qualcomm等等,还包括主要以进行IP授权模式经营业务的ARM、Cadence和Synopsys等公司。尤其在公司曾经的“老客户”——华为变身“竞争对手”后,寒武纪可说是压力倍增。

2017年、2018年,寒武纪超过9成的收入来自公司A。招股书解释称,“系公司初创期,公司A得到公司授权,将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集成于其旗舰智能手机芯片中并实现批量出货”。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公司A就是华为。

时间回到2017年,寒武纪因为拿下了与华为的合作而崭露头角。

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了与寒武纪合作开发的“全球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这款芯片采用了寒武纪1A处理器的IP作为其核心人工智能处理单元。麒麟970被广泛配置在华为此后推出的手机上,包括Mate10、P20、荣耀V10等主打机型。


随后,华为的麒麟980芯片继续集成了寒武纪寒武纪1H处理器IP,这款芯片搭载在华为Mate20、荣耀Magic2等手机上。

2019年,寒武纪宣称,集成了寒武纪1A和1H的智能手机和其他终端设备已经累计超过1亿台。与华为的合作,意味着寒武纪初步在商业化上取得了进展,给寒武纪带来了第一笔收入,很长一段时间,寒武纪的名字都与华为绑定在一起。

但华为也把AI看作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芯片上很坚决的走自研路线。2018年10月,华为轮值主席徐直军宣布华为将采取完全自主的“达芬奇”(Da Vinci)AI架构。2019年,华为发布麒麟810芯片,用自研架构替换了寒武纪的IP。

同年10月,华为公布了AI战略,即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包括云端、终端、边缘端,这与寒武纪的AI芯片布局吻合。至此,华为与寒武纪正式“分手”。

华为自立山头,寒武纪整个团队面临的压力骤增,一向低调的创始人陈天石在接受媒体采访,对外透露的信息大意是“AI处理器领域市场巨大,寒武纪的朋友遍天下。”

此话不假。据紫金财经了解,目前,寒武纪已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能教育、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港航、智能物流、智能零售、智能农业、智能生活娱乐多个领域有所应用,市场拓展迅速。

2019年,寒武纪实现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器的量产,并推出定制化开发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开拓了服务器厂商、云服务厂商、大型企业、政府单位等客户,实现了收入的第二波增长,尤其是拿下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2亿元的大单对其帮助较大。

但需要泼冷水的是,AI芯片生态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一两年就能立竿见影。如何做好巨额投入的技术迭代与持续造血的商业化发展之间的平衡,这或许是寒武纪未来更需要考虑的问题。


写在最后

在距今约5.3亿年前后的寒武纪早期,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几乎所有动物在短短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快速登场,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

这一快速的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这是一个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时代,就像中国的芯片产业面临的新时代,或许才刚刚起步,但却拥有无限可能。

近期,创始人陈天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Intel今年52岁,AMD今年51岁,NVIDIA今年27岁。寒武纪只有4岁,和行业前辈比起来还只是个孩子。罗马并非一天建成,标杆也都是筚路蓝缕走过来的。”

寒武纪的未来是一片光明,还是充满荆棘,仍待观察。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三妹,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0-04-17 19:11:45
寒武纪抢跑科创板, “芯”机会来了吗?
TMT 本文转载自:紫金财经

疫情并没有让资本市场关上大门,又一家独角兽开始了上市的进程。

3月26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显示,寒武纪的上市申请获受理,公司正式叩响科创板大门。

招股书显示,寒武纪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28.01亿元,其中7亿元投入到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及系统项目、6亿元投入新一代云端推理芯片及系统项目、6亿元投入新一代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统项目,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过去几年,寒武纪背靠中科院,产品被华为旗舰机采用,一度引发外界关注,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公司。业内普遍认为,如果本次寒武纪成功上市,将毫无悬念的成为 “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

早在 2018 年,寒武纪创始人兼CEO陈天石就曾表示,未来倾向于考虑在境内 A 股上市。而2019 年推出的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产业,能够更好的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周期长等问题,这无疑为寒武纪提供了上市的理想选择。

登陆资本市场无疑将为这家出生就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公司提供更便捷、更高效地融资渠道,助力其开拓更大市场,但眼下资本寒冬加剧,疫情影响还在持续。上市不是终点,光环褪去,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师承龙芯,技术全球领先

相比传统IT产业,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发展初期就开始建立全面自主可控体系,为AI芯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I芯片属于处理器芯片。纵观处理器芯片市场,通用处理器芯片如CPU、GPU的芯片壁垒极高,我国仍未实现突破,且通用处理器领域已经发展成熟,目前市场由国际巨头高度垄断,后来者难以竞争。而AI芯片则是全新的市场,进入者有后发先至的可能。寒武纪正是这样的新进入者。

寒武纪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仅有7人的初创课题小组。公司于2016年3月正式成立,致力打造各类智能云服务器、智能终端以及智能机器人核心处理器芯片。

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均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所,一起被誉为将AI装上中国芯的“双子星”。二人师从“龙芯之父”胡伟武,从2002年开始就跟随胡伟武做龙芯CPU,已经在芯片领域深耕18年。此外,寒武纪的核心团队成员,也基本继承自龙芯一号的核心研发团队。

在强大核心团队的支持下,寒武纪创立短短两年,就成为了中国智能芯片行业领域的领头独角兽,技术全球领先,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流片并拥有成熟产品的智能芯片公司。如今,在经历6次增资、3次股权转让后,公司估值已超200亿元。


成立第一年,寒武纪就发布了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1A处理器,从此名声大噪。2018年,寒武纪成功入选全球AI芯片TOP24,大陆芯片企业仅华为海思(12位),寒武纪(23位),地平线(24位)进入该榜单。

总体来看,寒武纪虽不算全球顶尖,但依然为全球领先的AI企业,是人工智能芯片国产自主可控的优质标的。

根据招股书,截至 2020年2月29日,公司已获授权的境内外专利有 65 项(其中境内专利 50 项、境外专利 15 项),PCT专利申请120项,正在申请中的境内外专利共有1474项。

而且,寒武纪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每年至少一代的产品迭代速度,研发优势明显:

(1)2016年,发布1A处理器,被认为是全球第一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

(2)2017年,推出面向低功耗场景视觉应用的1H8、高性能且拥有广泛通用性的寒武纪 1H16,以及适配终端人工智能产品的寒武纪 1M,共三代处理器IP;

(3)2018年,推出思元100(MLU100)机器学习处理器芯片;

(4)2019年6月,推出第二代云端AI芯片思元270(MLU270)及板卡产品,并发布第三代IP产品Cambricon 1M;

(5)2019年11月,发布边缘AI系列产品思元220(MLU220)芯片及模组产品。

另外,寒武纪还特别重视基础系统软件,即为客户提供统一的软件开发平台。这一平台名为Cambricon NeuWare,于2017年推出,采用端云一体的架构,可同时支持寒武纪从端到云的全系列产品,在终端和云端采用统一的指令集、处理器架构以及软件栈,终端和云端的生态实现互通,互相促进。其具体包括应用开发、功能调试、性能调优等在内的一系列工具。

至此,寒武纪先于业界构建了云端(思元100、270)、边缘端(思元220)及终端(寒武纪1A、1H、1M智能处理器IP)三位一体的智能芯片产品矩阵,客户可以在云、边、端三个领域实现无缝协同,从而大大减少了开发和学习成本。


左手营收亮眼,右手亏损严重

此前,由于信息不够透明,外界对于寒武纪有着诸多猜测,例如,过度依赖大客户华为,华为开始转向自研会给寒武纪造成重创,也有分析其巨额亏损难以为继的观点。但随着370页招股书的披露,这家AI芯片独角兽的经营业绩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1)营收方面

2017-2019年,寒武纪全年营收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4.44亿元,营收增长超过50倍,其中2018年度和2019年度同比增幅分别为1392.05%及279.35%,表现颇为不俗。

营业收入的爆发性增长,意味着寒武纪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AI技术从研发到商用的成功落地。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人工智能企业,从技术研发到商用落地,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利润方面

2017年-2019年,寒武纪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81亿元、-4104.65万元、-11.79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886.07万元、-1.72亿元、-3.77亿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寒武纪累计未分配利润为-8.55亿元。

对于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问题,寒武纪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研发支出较大,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且报告期内因股权激励计提的股份支付金额较大。同时,公司也在招股书中提示,“公司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公司上市后亦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

(3)毛利率方面

2017-2019年,寒武纪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99.96%、99.90%、68.19%。其中,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的毛利在99%以上。据相关数据统计,科创板已上市企业最近一期的毛利率均值为52.29%。

2019年,寒武纪毛利率有所下降,招股书表示,这是因为公司这一年拓展了新业务——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所致,该两项业务的毛利率均低于终端智能处理器IP。


由此可见,边缘和云端不仅可以令寒武纪成为全球领先的AI芯片公司,也可能压垮寒武纪,这是一次科技和市场的豪赌。不过公司似乎也铁了心要好好发展这块,从募资用途看,也可看出其未来将把云端和边缘端的AI芯片作为重点。


(4)研发费用方面

2017-2019年,寒武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2986.19 万元、24011.18 万元 和 54304.54 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380.73%、205.18%和 122.32%。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8.1亿元,占寒武纪三年营业收入的142.93%。

可见,作为AI芯片独角兽企业,寒武纪非常重视技术研发工作。这背后的底气当然来自充足的现金流。招股书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寒武纪共计46.68亿元的资产中,货币资金3.83亿元,其他流动资产(结构性存款及理财)39.20亿元,现金流极为充沛。

此外,寒武纪的研发管理团队也一直保持稳定,均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产品的技术研发与项目实施经验。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680人,占员工总数比例79.25%,70%以上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与此同时,研发的高投入,也让寒武纪在申请上市时选择了第二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针对该数据,有投资人表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前期具有高研发投入、高市场投入的特点,从数据来看,寒武纪成立仅四年,亏损尚在可控范围。同时。寒武纪的股份激励额度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中也位列前茅,通过股权激励,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这对AI芯片这种重研发人才的行业尤为重要。”


不得不提的昔日老客户

综合来看,寒武纪在公司营收业绩、产品布局及发展前景方面均交出了不错的答卷。不过,年轻的寒武纪也需要正视面临来自市场和行业的压力。

寒武纪所处赛道竞争激烈,其中不乏国际巨头如Nvidia、Intel、AMD、Qualcomm等等,还包括主要以进行IP授权模式经营业务的ARM、Cadence和Synopsys等公司。尤其在公司曾经的“老客户”——华为变身“竞争对手”后,寒武纪可说是压力倍增。

2017年、2018年,寒武纪超过9成的收入来自公司A。招股书解释称,“系公司初创期,公司A得到公司授权,将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集成于其旗舰智能手机芯片中并实现批量出货”。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公司A就是华为。

时间回到2017年,寒武纪因为拿下了与华为的合作而崭露头角。

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了与寒武纪合作开发的“全球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这款芯片采用了寒武纪1A处理器的IP作为其核心人工智能处理单元。麒麟970被广泛配置在华为此后推出的手机上,包括Mate10、P20、荣耀V10等主打机型。


随后,华为的麒麟980芯片继续集成了寒武纪寒武纪1H处理器IP,这款芯片搭载在华为Mate20、荣耀Magic2等手机上。

2019年,寒武纪宣称,集成了寒武纪1A和1H的智能手机和其他终端设备已经累计超过1亿台。与华为的合作,意味着寒武纪初步在商业化上取得了进展,给寒武纪带来了第一笔收入,很长一段时间,寒武纪的名字都与华为绑定在一起。

但华为也把AI看作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芯片上很坚决的走自研路线。2018年10月,华为轮值主席徐直军宣布华为将采取完全自主的“达芬奇”(Da Vinci)AI架构。2019年,华为发布麒麟810芯片,用自研架构替换了寒武纪的IP。

同年10月,华为公布了AI战略,即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包括云端、终端、边缘端,这与寒武纪的AI芯片布局吻合。至此,华为与寒武纪正式“分手”。

华为自立山头,寒武纪整个团队面临的压力骤增,一向低调的创始人陈天石在接受媒体采访,对外透露的信息大意是“AI处理器领域市场巨大,寒武纪的朋友遍天下。”

此话不假。据紫金财经了解,目前,寒武纪已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能教育、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港航、智能物流、智能零售、智能农业、智能生活娱乐多个领域有所应用,市场拓展迅速。

2019年,寒武纪实现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器的量产,并推出定制化开发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开拓了服务器厂商、云服务厂商、大型企业、政府单位等客户,实现了收入的第二波增长,尤其是拿下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2亿元的大单对其帮助较大。

但需要泼冷水的是,AI芯片生态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一两年就能立竿见影。如何做好巨额投入的技术迭代与持续造血的商业化发展之间的平衡,这或许是寒武纪未来更需要考虑的问题。


写在最后

在距今约5.3亿年前后的寒武纪早期,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几乎所有动物在短短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快速登场,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

这一快速的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这是一个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时代,就像中国的芯片产业面临的新时代,或许才刚刚起步,但却拥有无限可能。

近期,创始人陈天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Intel今年52岁,AMD今年51岁,NVIDIA今年27岁。寒武纪只有4岁,和行业前辈比起来还只是个孩子。罗马并非一天建成,标杆也都是筚路蓝缕走过来的。”

寒武纪的未来是一片光明,还是充满荆棘,仍待观察。

本文作者:三妹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