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找到走出疫情的唯一解药后 2个月前我干了一件事

本文转载自:铅笔道 2020-6-25 话题分类:综合
摘要: 李竹认为,未来10年,整个中国的智能市场是属于科技创新的,将会有一大批科技创新的企业走出来。 “就目前整个经济环境而言,科技创新似乎是走出困境的唯一解药。”


记  者丨刘小倩

编  辑丨吴晋娜

 

疫情之后,创投圈变天了。 
 
英诺天使创始合伙人李竹感慨,这次疫情是创投的分水岭。到最后,预计只有30%最优秀的创业者、30%最优秀的VC才能活下来。

他发现,投资风格变了。 疫情发生后,市场上几乎所有机构都在着手准备复工,一线机构虽然积极,但绝大多数机构变得“看的多,投的少”。 
 
他发现,募资变难了。 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母基金逐渐成了LP主流。他们对LP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对退出的DPI、投后管理、规范性都有更严格的要求。 
 
他发现,一线机构的投资战略前移了 投资阶段从中期前移到早期。VC圈形成了一大共识:之前主要投后期的机构,开始专注投A轮、A+轮。 
 
他发现,科技创新类项目持续受机构追捧。 “我们看到很多过去投消费的一些基金,他们现在也是非常积极地看科技项目。”

这些变化背后,李竹认为,未来10年,整个中国的智能市场是属于科技创新的,将会有一大批科技创新的企业走出来
“就目前整个经济环境而言,科技创新似乎是走出困境的唯一解药。” 
 
为此, 2个月前, 英诺特意 成立了新一期科技创新基金。“未来,国内可能会形成一个十年、二十年的科技创新高潮。

本文内容来部分自2020英诺创新者大会,另一部分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内容略有删减。

投资机构重仓科技创新


“选择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剩下的交给时间,未来一定会给你一个好的答案。” 昨日,在英诺创新者大会上,创始合伙人李竹在回顾英诺过去7年的投资历程时这样总结。 


 事实也的确如此。纵使在今年的疫情当中,英诺还是非常积极地去投资,也在帮助被投企业进一步发展。他透露,自从今年上半年科技专向基金成立以来,英诺已经投资了十几个项目。虽然速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慢,但他估计,从全年来看,整体投资金额会高于去年。“投资不是短跑,而是一件长期而考验耐力的事,对于未来越有信心,眼下才能越有耐心。” 

 在他看来,这次疫情是投资和创业的分水岭,预计只有30%最优秀的创业者、30%最优秀的投资机构才能生存下来。短期来看,疫情给投资机构的出差、尽调带来不便,也让投资行业按下了暂停键。在疫情发生后,他有注意到创投行业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总体来说,疫情实际上让大部分投资机构都变得偏保守。 疫情发生后,其实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在着手准备复工。一线的机构还是比较积极的,比如像红杉中国、高瓴创投、高榕资本、源码、IDG等,都非常忙碌,人也不够用,就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投到一些好的公司。部分二三线的机构也在积极接触项目,但会比之前更谨慎一些,看得多,投得少。 

 第二,募资变难,一线机构投资前移,深挖早期。 现在的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的母基金,逐渐成为了主流。他们对LP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对退出的DPI、投后管理、规范性都有更严格的要求,这就使得募资越来越难。 同时,VC圈形成一大共识,之前主要投后期的机构开始专注A轮、A+轮。 对于这种现象,李竹认为,天使投资机构更偏向A轮之前的投资,所以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其投资风格和方法论也有所不同,两者之间不会构成明显的竞争关系。 对于天使投资,“要抱有敬畏之心,深深扎根早期投资,建立完整生态,还要多与一线基金、腾讯、美团、阿里等机构进行广泛而友好的合作。” 

 第三,科技创新的项目仍然为各路资金所追捧。 如今,虽然很多天使投资基金募资难度变大,也导致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做早期投资,但是尽管如此,很多投资机构对于科技类的项目仍然非常关注。 “我们看到很多过去投消费的一些基金,他们现在也是非常积极地看科技项目。”李竹发现。 究其原因,他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资本市场发生的一些变化,利好科技投资。比如,创业板和科创板都采用注册制,给科技创新类的企业都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退出渠道。这对早期投资尤其利好,因为缩短了早期投资的退出年限,或者是陪跑时间。

未来10年属于科技创新


疫情发生近半年来,李竹和英诺一起见证了很多科技公司的逆势发展。它们不仅没有被疫情打倒,反而是借助此次机会挖掘了很多新的市场机会。比如说像无人接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项目,很多都得到了更多的客户,使得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就目前整个经济环境而言,科技创新似乎是走出困境的唯一解药。”李竹感慨。 

  其实对于科技型企业,一方面是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中美科技脱钩已经是进行时,这对国内的科技公司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芯片为例,中国每年进口的芯片以千亿美元计,仅次于石油,芯片在美国出口也是排在前四的大类,大家都想把相关产业链在国内建立齐全。

因此,李竹认为,作为早期投资,在EDA芯片设计、高端制造设备、半导体材料等环节都还有一些机会。

近期英诺投资的锐石创芯,主要就是做高性能的射频前端芯片和模块,锐石创芯已经推出了国内先进的集成N41全频段WLP滤波器的5G射频模组。

“不是只有中国有这个机会,我们看到美国也在这么做,美国也在重新考虑芯片方面的供应链。”在李竹看来,中美科技脱钩带来的是重塑供应链的机会,芯片只是其中最大的一环,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科技等领域都会有类似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给了这些在科技领域投资的VC一个非常好的通道。 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可能会是国内这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一个最好红利期。虽然现在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这一切会因为资本通道的打通,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会促使更多的风险投资、PE去关注科技领域的创新。

李竹判断,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已经完全打通的情况下,可能会形成一个十年、二十年的科技创新高潮。 未来10年,整个中国的智能市场是属于科技创新的,将会有一大批科技创新的企业走出来,当然也不排除现在已经上市企业在这方面达到一个新成就。“投资行业或许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我们更加看好并期盼,会出现一些新公司,尤其是出现一些细分领域独角兽。”英诺目前非常看重这一点,为此,2个月前,英诺还成立了新一期的科技创新基金,就是为了能够有专人持续去探索、学习相关知识,在众多不确定当中去发现确定性,以取得足够好的回报。

科技团队应更重视“入地”能力


当下市场环境纷杂,虽然科技领域的创业收到资本的追捧,但并不是每一支团队都能够走到最后。 
 
“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个靠谱的团队成为了核心因素。我们更青睐在科技领域创业的团队有‘上天、入地、出海’的能力,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上万小时的积累。” 这是李竹,也是英诺对优秀的科技创业团队的标准和要求。 

  一方面,他希望天使投资是在追求大概率事件,因此会选择有着开放格局的创业者。

“对于能力强,但是性格上有缺陷的创业者,我们不一定会选择投资。如果创始人社交圈比较窄,不懂得管理,有可能会在公司做大的过程中,受到一些阻碍,没有办法把一家公司做得很大。“李竹解释。

另一方面,李竹提出,创业者在搭建团队之初,最好选择一些互补的团队成员进来。

他认为,科技创新领域的创业对创业者的要求非常高,往往这些团队也都是由科学家组成,而如何让科学家成为企业家,会做市场,会营销等,其实也是对创业者的一个挑战。

对于科技领域的创业团队,与其他能力相比,他更看重团队让项目“入地”的能力,也就是解决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的能力。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创业者往往会希望告诉潜在合作伙伴,自己有技术,希望对方其提供资金、资源等,但其实这种操作的速度会比较慢,难度也会很大,在今天也基本上不使用。李竹更鼓励创业者先去做一些示范工程,能够把产品通过解决方案直接提供给客户,从客户那里快速拿到反馈再去改善这些产品,这样的公司反而会发展得更快。

“给大家提个醒,在搭建团队的时候,一开始不要找那么多人。其实天使投资者们希望创始团队在没有拿到A轮之前,能够控制在20人~30人,这种规模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这是一个试错阶段,如果人数太多,可能会浪费掉很多钱。所以,这些创业公司在选择团队成员上需要更加谨慎、小心,要少而精,宁缺毋滥。 

  他告诫创业者们,要想穿越周期,还是需要回归创业的本质。 过去,某些做大消费的创业者,其商业模式都是靠烧钱来成就,烧几个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然后形成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突破。但当下,经历一轮轮洗牌后,所有的VC和投资人会更加理性地看待这种烧钱赢得商业地位的做法。

“创业者每花一笔钱,每烧一笔钱,都要想到烧的这笔钱能够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积累,是用户资产,还是其他的资产,它的效率又是怎么样的,不能去毫无顾忌地为了竞争去恶性竞争。”李竹这样提醒创业者们。 

  校对 | 王子公主 文章为铅笔道原创,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客服(微信:qianbijun2018),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刘小倩,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0-06-25 13:41:12
李竹:找到走出疫情的唯一解药后 2个月前我干了一件事
综合 本文转载自:铅笔道


记  者丨刘小倩

编  辑丨吴晋娜

 

疫情之后,创投圈变天了。 
 
英诺天使创始合伙人李竹感慨,这次疫情是创投的分水岭。到最后,预计只有30%最优秀的创业者、30%最优秀的VC才能活下来。

他发现,投资风格变了。 疫情发生后,市场上几乎所有机构都在着手准备复工,一线机构虽然积极,但绝大多数机构变得“看的多,投的少”。 
 
他发现,募资变难了。 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母基金逐渐成了LP主流。他们对LP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对退出的DPI、投后管理、规范性都有更严格的要求。 
 
他发现,一线机构的投资战略前移了 投资阶段从中期前移到早期。VC圈形成了一大共识:之前主要投后期的机构,开始专注投A轮、A+轮。 
 
他发现,科技创新类项目持续受机构追捧。 “我们看到很多过去投消费的一些基金,他们现在也是非常积极地看科技项目。”

这些变化背后,李竹认为,未来10年,整个中国的智能市场是属于科技创新的,将会有一大批科技创新的企业走出来
“就目前整个经济环境而言,科技创新似乎是走出困境的唯一解药。” 
 
为此, 2个月前, 英诺特意 成立了新一期科技创新基金。“未来,国内可能会形成一个十年、二十年的科技创新高潮。

本文内容来部分自2020英诺创新者大会,另一部分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内容略有删减。

投资机构重仓科技创新


“选择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剩下的交给时间,未来一定会给你一个好的答案。” 昨日,在英诺创新者大会上,创始合伙人李竹在回顾英诺过去7年的投资历程时这样总结。 


 事实也的确如此。纵使在今年的疫情当中,英诺还是非常积极地去投资,也在帮助被投企业进一步发展。他透露,自从今年上半年科技专向基金成立以来,英诺已经投资了十几个项目。虽然速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慢,但他估计,从全年来看,整体投资金额会高于去年。“投资不是短跑,而是一件长期而考验耐力的事,对于未来越有信心,眼下才能越有耐心。” 

 在他看来,这次疫情是投资和创业的分水岭,预计只有30%最优秀的创业者、30%最优秀的投资机构才能生存下来。短期来看,疫情给投资机构的出差、尽调带来不便,也让投资行业按下了暂停键。在疫情发生后,他有注意到创投行业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总体来说,疫情实际上让大部分投资机构都变得偏保守。 疫情发生后,其实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在着手准备复工。一线的机构还是比较积极的,比如像红杉中国、高瓴创投、高榕资本、源码、IDG等,都非常忙碌,人也不够用,就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投到一些好的公司。部分二三线的机构也在积极接触项目,但会比之前更谨慎一些,看得多,投得少。 

 第二,募资变难,一线机构投资前移,深挖早期。 现在的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的母基金,逐渐成为了主流。他们对LP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对退出的DPI、投后管理、规范性都有更严格的要求,这就使得募资越来越难。 同时,VC圈形成一大共识,之前主要投后期的机构开始专注A轮、A+轮。 对于这种现象,李竹认为,天使投资机构更偏向A轮之前的投资,所以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其投资风格和方法论也有所不同,两者之间不会构成明显的竞争关系。 对于天使投资,“要抱有敬畏之心,深深扎根早期投资,建立完整生态,还要多与一线基金、腾讯、美团、阿里等机构进行广泛而友好的合作。” 

 第三,科技创新的项目仍然为各路资金所追捧。 如今,虽然很多天使投资基金募资难度变大,也导致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做早期投资,但是尽管如此,很多投资机构对于科技类的项目仍然非常关注。 “我们看到很多过去投消费的一些基金,他们现在也是非常积极地看科技项目。”李竹发现。 究其原因,他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资本市场发生的一些变化,利好科技投资。比如,创业板和科创板都采用注册制,给科技创新类的企业都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退出渠道。这对早期投资尤其利好,因为缩短了早期投资的退出年限,或者是陪跑时间。

未来10年属于科技创新


疫情发生近半年来,李竹和英诺一起见证了很多科技公司的逆势发展。它们不仅没有被疫情打倒,反而是借助此次机会挖掘了很多新的市场机会。比如说像无人接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项目,很多都得到了更多的客户,使得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就目前整个经济环境而言,科技创新似乎是走出困境的唯一解药。”李竹感慨。 

  其实对于科技型企业,一方面是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中美科技脱钩已经是进行时,这对国内的科技公司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芯片为例,中国每年进口的芯片以千亿美元计,仅次于石油,芯片在美国出口也是排在前四的大类,大家都想把相关产业链在国内建立齐全。

因此,李竹认为,作为早期投资,在EDA芯片设计、高端制造设备、半导体材料等环节都还有一些机会。

近期英诺投资的锐石创芯,主要就是做高性能的射频前端芯片和模块,锐石创芯已经推出了国内先进的集成N41全频段WLP滤波器的5G射频模组。

“不是只有中国有这个机会,我们看到美国也在这么做,美国也在重新考虑芯片方面的供应链。”在李竹看来,中美科技脱钩带来的是重塑供应链的机会,芯片只是其中最大的一环,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科技等领域都会有类似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给了这些在科技领域投资的VC一个非常好的通道。 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可能会是国内这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一个最好红利期。虽然现在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这一切会因为资本通道的打通,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会促使更多的风险投资、PE去关注科技领域的创新。

李竹判断,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已经完全打通的情况下,可能会形成一个十年、二十年的科技创新高潮。 未来10年,整个中国的智能市场是属于科技创新的,将会有一大批科技创新的企业走出来,当然也不排除现在已经上市企业在这方面达到一个新成就。“投资行业或许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我们更加看好并期盼,会出现一些新公司,尤其是出现一些细分领域独角兽。”英诺目前非常看重这一点,为此,2个月前,英诺还成立了新一期的科技创新基金,就是为了能够有专人持续去探索、学习相关知识,在众多不确定当中去发现确定性,以取得足够好的回报。

科技团队应更重视“入地”能力


当下市场环境纷杂,虽然科技领域的创业收到资本的追捧,但并不是每一支团队都能够走到最后。 
 
“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个靠谱的团队成为了核心因素。我们更青睐在科技领域创业的团队有‘上天、入地、出海’的能力,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上万小时的积累。” 这是李竹,也是英诺对优秀的科技创业团队的标准和要求。 

  一方面,他希望天使投资是在追求大概率事件,因此会选择有着开放格局的创业者。

“对于能力强,但是性格上有缺陷的创业者,我们不一定会选择投资。如果创始人社交圈比较窄,不懂得管理,有可能会在公司做大的过程中,受到一些阻碍,没有办法把一家公司做得很大。“李竹解释。

另一方面,李竹提出,创业者在搭建团队之初,最好选择一些互补的团队成员进来。

他认为,科技创新领域的创业对创业者的要求非常高,往往这些团队也都是由科学家组成,而如何让科学家成为企业家,会做市场,会营销等,其实也是对创业者的一个挑战。

对于科技领域的创业团队,与其他能力相比,他更看重团队让项目“入地”的能力,也就是解决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的能力。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创业者往往会希望告诉潜在合作伙伴,自己有技术,希望对方其提供资金、资源等,但其实这种操作的速度会比较慢,难度也会很大,在今天也基本上不使用。李竹更鼓励创业者先去做一些示范工程,能够把产品通过解决方案直接提供给客户,从客户那里快速拿到反馈再去改善这些产品,这样的公司反而会发展得更快。

“给大家提个醒,在搭建团队的时候,一开始不要找那么多人。其实天使投资者们希望创始团队在没有拿到A轮之前,能够控制在20人~30人,这种规模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这是一个试错阶段,如果人数太多,可能会浪费掉很多钱。所以,这些创业公司在选择团队成员上需要更加谨慎、小心,要少而精,宁缺毋滥。 

  他告诫创业者们,要想穿越周期,还是需要回归创业的本质。 过去,某些做大消费的创业者,其商业模式都是靠烧钱来成就,烧几个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然后形成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突破。但当下,经历一轮轮洗牌后,所有的VC和投资人会更加理性地看待这种烧钱赢得商业地位的做法。

“创业者每花一笔钱,每烧一笔钱,都要想到烧的这笔钱能够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积累,是用户资产,还是其他的资产,它的效率又是怎么样的,不能去毫无顾忌地为了竞争去恶性竞争。”李竹这样提醒创业者们。 

  校对 | 王子公主 文章为铅笔道原创,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客服(微信:qianbijun2018),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本文作者:刘小倩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