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个照片:为了劝任性的孩子上学,一位妈妈跪在孩子面前;
而孩子却坐在椅子上,翘着脚,十分悠闲地玩着手机,一点也没有把母亲这一副模样放在眼里。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仅不理妈妈,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
为了劝孩子上学,这位妈妈已无奈至极,才会有如此举动。
同样的,之前新闻还曾报道过,一位82岁的妈妈为了得到“赡养费”,把48岁的儿子告上法庭的事。
她的儿子是海归硕士,从小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可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多年都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这位妈妈只好把儿子告上法庭,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但找了律师后却发现,就算胜诉,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
只好懊悔不已,觉得自己教育不对,从小都顺着他……
这些案例,其实都反应了父母养育上的一个巨大失误:没有基本的边界和权威。
没有边界和权威的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比如孩子说:“妈妈,你给我买......” 妈妈不买,孩子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
有边界感和权威的妈妈,会清晰告诉孩子:这件东西没有在计划要购买的清单内,妈妈是不买的,你任性哭闹无用。
这样孩子就知道了:你有边界,这是你的边界。
健康的个人边界是清晰的、为自我建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且仅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直在满足孩子的需要,没有规则和边界,这同样会让孩子失去探索人际关系中边界的能力,失去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当父母不设边界、没有规则的时候,孩子内心是恐慌的,就像在一个荒野中奔跑,找不到方向,他在社交中是无序的。
表面上,它保护了孩子的需要满足、情绪的稳定,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认知人际关系中的界限的能力。
反之,从父母这里学到边界的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去探索其他人的边界,慢慢从家庭延展到社交,发展出他适应人际关系和感知情绪的能力。恰当的规则和界限,会支持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需要。
与边界同样重要的是,权威。心理学家皮亚杰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
6-8岁的孩子便进入到他律阶段即权威阶段,开始接受外部规则;
12-14岁的孩子开始发展为在权威关系中争取平等和互惠,并在这些规则中不断思考、探究、推理,建立内部认知和身份认同。
从小被父母一味满足的孩子,只有一个中心:我自己,在他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要求、想法是最重要的,“我” 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法则。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依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不守规则。
心理学上,在生命发展的初期,需求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婴儿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哭泣、会表达不满。
然后养育者予以满足,父母就像镜子一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照见自己,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安全感和价值感;
而随着孩子长大,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对“需求”的回应和满足带来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还需要发展孩子健康的自尊、独立品格、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品质的发展,都需要父母逐步放手,树立权威、清晰地界定规则,并不断地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做权威的父母
通常,没有权威,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方面是“害怕亏待了孩子”,怕给予孩子的是不够的,于是不断补偿,不断给予... ...
这种“不断的补偿” ,其实来自于父母自身的未满足的期待、未满足的爱,因为父母没有得到过,有了孩子,便把这种对于“不够”的假设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变成了那个“未满足的自己”,父母所做的,是在填补内心的匮乏感。
另一方面,是父母内心过度焦虑。担心孩子没有独立,会受伤,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的背后是焦虑。
为了避免担心的事情发生,父母无法放手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无法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孩子变成了只会依靠“要”来满足需求的人,只懂得依赖和索取。
那么,怎么做才能成为“权威型”父母?
1.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树立权威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验研究,研究将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
实验结论证明: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力的。
心理学家发现,父母的权威感来源主要有4个成分——
权威定向(在家庭中做决定)
知识定向(知识和学识)
身份定向(父母的身份)
以及行为定向(惩罚)
且这几个成份在儿童认知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显著的变化。
5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服从)主要出于行为定向(害怕惩罚),以及身份定向(对方是大人的身份)的考虑;
而10-13岁的儿童对权威的服从则主要从知识定向的角度来出发。
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孩子年龄,运用不同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权威感”——成为孩子信服的人,从而成为可以引领、影响孩子的人。
2.给予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犯错误,恨不得把孩子绑在身上,才不焦虑。
《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说:“孩子在社会上扎根难,不能全怪社会竞争残酷。想一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在家庭中,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发展自己和独立的机会,至关重要。比如——
父母是孩子互动的对象:也就是为人父母需要跟孩子交流、沟通、回应他的需要;
父母是孩子直接的教导者:需要给他很多直接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比如如何穿衣戴帽、如何自我照顾、如何讲究餐桌礼仪、如何照顾他人感受、如何服务他人等等。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资源和试错的机会:父母为孩子提供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同时允许孩子独立承担可以承担的责任,允许孩子拥有试错的机会。
3.敢于表达自己的界限和情绪需求
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使得孩子没有了解父母的机会,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看看是否是自身过于焦虑;
其次,敢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比如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感到很担忧”、“你这样做,我很愤怒”;
当父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开始了解:父母也是有界限的、父母也是有情绪的,父母也是有需要的。这样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才会有权威感。
同时,父母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评估,哪些是可以满足孩子的,哪些是不能满足孩子的,可以去清晰地界定规则,明确界限。必要时,温和而坚定地表达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