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郊区金山,有一个农场名叫“日脚”。这里有大片的稻田,有野蛮生长的树林,有逝者如斯夫的河流……春天,繁花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荷出淤泥而不染,玫瑰满地撒欢,香草遍地;秋天,稻浪滔滔,一树树的红柿映着蓝天——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浮华,只余下四季里的植物、小动物,还有悠然见南山的,人。
“日脚”在上海话里有日子的意思,给人一种时日慢慢悠悠走过的感觉,温暖而美好。
农场的主人叫Rita,原名朱末末,是一名艺术家。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回到这里
Rita生在上海,自小随妈妈周游世界,十五岁时,只身到英国留学,在英格兰西南念了三年中学,随后前往伦敦艺术大学的中央圣马丁学院读FINE ART (纯艺术专业)本科。
2011年毕业之后,她回到上海,做过许多工作:艺术基金会、艺术杂志编辑、广告公司——但她总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Rita希望从事艺术工作,但又不想做纯粹的艺术家,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矛盾。她只需要一个领域,打通艺术和现实生活,在那里,艺术是生活,生活,也是艺术。
Rita一直在寻找。
直到2015年,机缘巧合,Rita和母亲在上海金山发现了这块地,就像未经开发的宝藏之地,什么都是最初的模样,藤蔓缠绕,河水澄澈,稻田随风荡漾。
从前在国外,Rita心情不好的时候,便会跑去看当代艺术展,一个人在一个作品前伫立很久,好像远离了现实的纷扰,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中。Rita说,“艺术无法定义,因为它可以和一切发生关系。”
在这里,Rita好像看到,艺术和土地、和农业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也是Rita母亲的梦想,她从事国际商务咨询工作,20年来,几乎走遍了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所有农场,她一直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农场。
经过反复讨论和设计,Rita决定,让农场尽可能地保留它最原始的样子,一半是树林,一半是田地,树林里用上好的加拿大红雪松搭建起一个木平台,可以作为活动的主会场,旁边的树木如同天然的遮阳伞,高大,浓密。
——“日脚”农场就这样诞生了,这是母女二人梦想实现的起点。
回归自然,生活就是好好吃饭,感受美好
王开岭说,“20世纪中叶后的人类,正越来越深陷此境:我们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正拼命用自己的成就去篡改和毁灭大自然的成就!可别忘了:连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成就之一!”
“大自然其实离我们很近,并不是一年踏青一两次的地方,我想让城市人更加关注乡村,让乡村和城市的距离更近。”Rita说。
Rita做的,就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从城市回归乡村,真正体会到回归自然的生活。
生活是什么?其实很简单,生活就是每一天好好吃饭,尽量在每个当下感受美好。
说起吃饭,Rita表示,她对美食一直很感兴趣,早在大学时代,她的毕业论文就是从食物角度描述殖民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在这篇论文中,她书写了小时候外婆常常给她做的罗宋汤,当时的上海人家家户户都会做,是俄罗斯人在租界时期留下的痕迹。她还写了老克勒们最爱的海派西餐炸猪排佐蘸的辣酱油,实际是伍斯特郡酱,19世界由英国传入中国广东及香港。
她写道,“透过一方小小餐桌,可以看到一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迁徙、彷徨、寻找、融合,还有一群又一群人的心安之处。”
可是,我们这代人的“心安之处”又在哪里?
有一年夏天,农场的草莓刚成熟,有客人很诧异:草莓不是冬天才有吗?这个季节的草莓能吃吗?Rita又愕然又觉得有些失落:现代农业把植物的季节都弄乱了,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它们原本所属的节气和原有的模样。
在“日脚”农场,Rita做的,就是让食物与时节相契合,时节孕育什么,就吃什么。
春日里,她在桃树下做起桃花水信玄饼和桃花酒,把二月兰做成饺子或者凉拌。夏季,把鲜花做成纯露和糖浆。
秋天,将桌子设在稻田中心,和伙伴们一起坐在稻禾中心,鼻端是稻禾的香气,四周是大自然的恩惠,再将板栗和米饭一起蒸煮,出锅前撒上菊花花瓣。
——将食物和自然之美结合在一起,她似乎是把每一个季节都端上了餐桌。
这就是艺术。
总有人问Rita农场什么时候最美,她说一年四季都很美,哪怕植物枯萎,动物死亡。
因为,这就是大自然,应时而生,适时而去,花开花落,生命轮回,都是如此。
人也应该拥有这种顺其自然的美好。
就像四千多年前的《击壤歌》唱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Rita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这种美好,她说,“很多美好,就是她本来的样子,你不去感受,便是错过。”(文/傲骨女人 傲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