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为《天才基本法》的电视剧爆火,该剧改编自晋江文学城同名人气小说,这部电视剧在爱奇艺平台播出后,处于热播榜第一,热度突破8300,前台播放量5.6亿,集均播放量1800万,豆瓣评分7.3分。剧中两位老师林兆生和张叔平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先来简单交代一下剧情,少女林朝夕从小热爱数学,但在身边有两位数学天才(父亲林兆生、初恋裴之)的碾压下,备感挫折,放弃了数学。机缘巧合之下,代表现实的“草莓世界”中的她,两次穿入代表平行时空的“芝士世界”,一番神奇而波折的经历之后,她重新燃起对数学的热爱,在父亲和裴之的鼓励与帮助下,重拾信心,再次为数学理想全力以赴。
在《天才基本法》中,奥数集训营营长张叔平和林兆生是三味大学数学系的好友。
林兆生更注重兴趣教育,强调“兴趣比成绩更重要”,主张积极培养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们爱上数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张叔平信奉天赋的力量,把残酷的竞争视为筛选天才的必要手段,认为“平庸的人学习奥数只能是浪费时间”,因此他的教育方法则更加注重实用,偏向于应试教育,将大量知识和技巧灌输给学生们,使其能够获得高分。
为了让所有濒临淘汰的“差生”都不被“驱逐”出集训营,林朝夕与裴之分开组队,各自带队,拼尽全力带领大家一起努力。最终,林兆生所教的“差生组”进步神速,全员通过了考试,成功留在了集训营。之后,在全市的奥数竞赛中,林兆生与张叔平联手合作,带领“尖子五人组”摘得了冠军。
其实林兆生与张叔平在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分歧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应试教育(鸡娃教育)与兴趣教育(快乐教育)两者孰优孰劣?
在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的获得者中,截至目前长达85年的时间中,无一位中国国籍获得者,但却有二位外籍华人荣获该奖。他们分别是1982年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的年仅33岁的丘成桐 ,2006年对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谐波分析和堆垒数论方面作出贡献的年仅31岁的陶哲轩,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的培养,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不出来数学巨匠?
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相对落后决定了我国在教育体系上更偏向于应试教育。如今,我国经济已经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被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代替,这一转变意味着对顶尖人才的需求激增,将倒逼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
今年7月22日,华为再次发布“天才少年”全球召集令,这已经是华为连续第三年召集天才少年,对这些天才少年,华为实行三档年薪制管理,最高年薪为182万-201万元,其次为140.5万-156.5万元,第三档为89.6万-100.8万元。相信不久的未来,在社会求贤若渴的风潮之下,中国也可以培养出自己的数学巨匠。
更多的家长并不关心,我们国家能不能培养出数学巨匠,甚至也不关心我的孩子会不会成为某方面的天才。家长们会更务实的去考虑我的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有个好工作,未来生活有保障。
毕竟,教育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实现出人头地、阶层穿越,甚至人生逆袭最公平、最有效的途径。
越是在大城市,教育的内卷越激烈。在北京,鸡娃已经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2岁学英语、背古诗;3岁学美术、舞蹈;4岁学轮滑、游泳;5岁学钢琴、书法;6岁各种幼小衔接内容纷至沓来;小学阶段更是少不了各种考级,各种课外班,而初高中家长则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应试提分上。家长就算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报上几门课外班才算安心。
一位家长曾坦言:双减再怎么减,初高中按照考分选拔的机制不改变,“鸡娃”就不会改变。毕竟在北京只有50%的孩子有机会升高中,而上不了高中就上不了大学,这是很多家长要极力避免的,所以,教育的目的肯定以“提分”为主。
一些家长在双减大背景下感到更焦虑了。双减后,课外班供给大量减少,很多时候家长为了孩子的学分不得不请私教,或者几个家长共请一个私教,整体补习成本不降反升。
最近北京教委禁止高三提前开课,家长群里的讨论炸开了锅。一位家长表示:“双减政策,家长都理解,但是高三孩子由于疫情,已经错失了很多正常上学的机会,课外各种补习班都已经没有了,如果教委还要禁止学校主动提前开课,阻止老师免费给孩子补课的机会,那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损失,而因为疫情耽误的学习机会又有谁来弥补呢?”
种种迹象,不难看出家长们的焦虑。
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大环境之下,仅仅通过兴趣教育来培养孩子显然是一种理想化的行为,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也并不是可以通过努力而获得的。就像《天才基本法》中讲到的顶尖数学领域,一个人的天赋决定了其能够在该领域所能达到的上限。在《天才基本法》中奥数培训竞赛中,张叔平将学生分为四档,通过快速测试来淘汰学生,毫不留情。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这种残酷淘汰模式显得有些冷血无情、不尽人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奥数竞赛本就是一件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的事情,只有少数天才才会有机会触碰到这座高峰的峰顶,大多数人即使拼尽全力,也只不过是在数学这座高峰的山底下“蹒跚学步”而已。
就像张叔平在剧中说得那样:不在最初进行快速淘汰,当奥数竞赛来临之时,心怀幻想的孩子们将会被现实打得体无完肤,在幼小心灵中将对自己努力给予彻底地否定。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在一定情况下,残酷的淘汰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
但是,完全摒弃“兴趣教育”,一味走“应试教育”弊端也显而易见。
一些“鸡娃”的家长们“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将狼性文化融入家庭和生活之中,给孩子强行灌入源源不断的知识,设立各式各样的规定,如不准在外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造出“完美孩子”,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部门共同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其中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数字说明一切:现在的孩子被学习严重侵占了玩乐、运动和休息时间,被家长的严格管制压得喘不过气,久而久之怎能不抑郁。
这份报告不得不引起一些家长们的反思:一个没有良好心理健康的孩子就如同没有没有厚实的地基,如何能够建成高楼大厦?一个被制造出来“学习机器”走出校园之后,如何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对于整个人生,阶段性的目的虽然重要,比如考大学、找工作,但是整个过程过得快乐、有意义也很重要。很多负面情绪爆棚的成年人,往往没什么爱好,这也意味着他们连获得快乐的能力和机会都没有,而导致这一切的往往是被学业剥夺快乐的童年,比如一些高考大省一路题海战术考上来的学生。
过犹不及,所以不管是哪一种教育方式都要把握好尺度,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人。
造成鸡娃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职场观念。
在中国,由于职业教育不发达,职场中在学历上存在严重歧视。在优先级上一直存在着“博士>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毕业>初中毕业”的鄙视链。不仅如此,在毕业院校方面还会区别对待985、211和其他院校;在金融、投资、IT等高收入领域,还会区别对待国际名校和国内名校。
只要职场用人观念不改变,家长和学校对于应试教育的执着就很难改变。而推动职场用人观念变化的,会直接与各行各业的薪资水平挂钩,当厨师、司机等服务领域从业人员都能得到体面的工资和社会地位,他们的专业能力被整个社会接纳和认可时,学历才不是问题。这也需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学院和相应学位。
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了更多出人头地的可能。有人做短视频可以实现财富自由,有人做直播可以实现财富自由,这些岗位都没有学历门槛。这种变化虽然刚刚开始,但是会成为一种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不以学历轮英雄,而是看人的“真本事”。
而要想拥有自己的“真本事”,持久的热情,持续的学习专研是必要条件。
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但是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并没有那么重要。大学同学,毕业十年以后,在事业方面的差距可能很大。一个单位的同事,在工作20年以后事业差距也会比较显著。他们都曾经起点一致,而个人的努力、运气和选择让他们在多年以后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很赞同《天才基本法》中林兆生说过的一句话:“在这漫长而美好的一生当中,只要你认真想做一件事情,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的。”(文 /傲骨女人 智超)
兴趣教育和应试教育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