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真相、深井理论与异局游戏

原创 2019-6-6 话题分类:商学院
摘要: 团队又重要又复杂,谁说谁错,尤其是很多声量很大的人也爱说,其中有一些甚至于会害人害己。而最近听到的是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长曾鸣。

1

什么是团队?


团队又重要又复杂,谁说谁错,尤其是很多声量很大的人也爱说,其中有一些甚至于会害人害己。

 

而最近听到的是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长曾鸣。



他说团队是结果。这句话的积极影响在于,给团队成员一个时间的概念和压力。并且说明白了部分事实,即刚开始凑几个人在职能上相互辅助,并不是团队。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价值和意义。

 

团队当然不是谜团,这里试着给个分析。

 

千差万别的事情,各自不同的起点,都让定义团队变得异常困难。那就不定义它。只从事情发展的角度来谈论团队,更有现实意义。

 

一个人才是团队真正的起点,而不是一群人。

 

一群人容易让人联想到乌合之众。

 

但一个人能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情。曹雪芹的《红楼梦》,刘慈欣的《三体》,奥尔罕帕穆克的《纯真博物馆》。你很难想象这种能带给人极度感受的巨著,会是由几个人一起合著完成的。

 

人与人之间感受与认知的差异,经历阅历与视野格局的差别,造成了对同一事物千差万别的理解并形成固化的偏见。

 

所以一部浑然天成的巨著,根本没可能由两个不同的人接棒操刀。即便有,也会在深入的过程中发现明显的破坏美感与整体性的裂缝存在。

 

而一件能释放持续影响力的事情,则跟一部巨著异曲同工。

 

那么团队起始的基础必然是且只能是一个人。按百度风投CEO刘维的说法,这个人是一位能提出全新效率模型的战略产品经理。尽管这个说法片面,但是如果要以快速成功为目标的话,这句话直切要害。



最根本上来说,这个人需要通过一个完整创生周期,并最终拿得出成熟产品,就如同写就一部巨著。这是一个团队有必要存在和扩展的必备基础。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人都无法通过创生周期拿出成熟产品,哪怕是终其一生。

 

那么围绕这个人的团队的存在和扩展就只剩艰难险阻、资源空耗和浪费了。

 

这里有一个例子,李开复博士2009年做创新工场。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关注,但创新工场只挑码农要,养了巨大无比的一批人。而最后的结果是,像样的项目寥寥无几。

 

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创生周期和团队没有概念和认知。没有“一人根基”,团队无处立足,失败就成了注定。

 

成功的例子如,芒格对自己定义很清楚,即自己是巴菲特的服从性合伙人。同时他还说,即便没有自己,沃伦巴菲特一样会取得巨大成功。



一人根基的“根基”是事基,而非人基。团队的形成,是以事情即成熟产品作为永久根基的。任何非事基的团队关系,长期看都是损耗的,容易溃散的。事不行,则人立不住。

 

由一人完成的成熟产品,拿出来放出去。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如马云钓到了蔡崇信,程维钓到了柳青。都是极大的助力,背靠背的兄弟。

 

团队是愿意拼尽所有者的集合。所以团队的边界并不由一人根基的这个人决定和定义,而是由其身边围绕的人的自身行为定义。

 

仅仅职能上的协作互补者,享有团队成员的称谓,只是一个很人性化情感化的表达,或者算作一种情感激励、名誉奖励,并不具备任何团队实质性的意义。

 

跟团队相关性很强的一个词叫使命感。

 

通常很多大公司都希望普通员工可以被培训出使命感。使命感就是愿意为视野中的某个目标,百折不挠,奉献所有。除非精神控制和邪教,这显然是无法通过培训做到的事情。如果可以,这个人的独立精神世界已经被摧毁了,丧失掉了体悟的能力,也不可能去完成高品质的工作。

 

通常VC对团队的理解、表述和要求,都与真正的团队相差甚远。并且在持续不断地为自己差劲的理解买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通常他们会选择约见很多假团队,并且很开心地把钱送给他们,直到这个团队很快消失。对于真团队则很可能嗤之以鼻,远远的避开。



2

深井理论


你可以想象在你面前有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从井口向下看去,乌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换个视角,想象你自己正身处井底,向上看去,只有一个白色的小圆点,能透进微弱的一抹亮光。



站在井口的人是VC,站在井底的人是创业者。创业者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沿着井壁的钢梯一级一级向上爬。

 

VC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则是深入乌黑的深渊,向下爬。

 

创业者为了被VC看见,获得续命的粮草,以便有机会爬出深井,享受广阔的天地。VC则为了看到有爬出深井潜力的创业者,给自己提供超额回报。

 

创业者多而VC少,所以通常VC都是在各个井口转悠,并不往下爬太深,或者直接就不爬,企图投机取巧。而创业者没有选择权,只能拼命爬的更高,让VC看见,所以本来的双向游戏,变成了孤身向上的勇敢者游戏。

 

井的深度代表着潜在的回报可能性。如果VC能在井底看到创业者,那就能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如果只有在井口才看到,那回报可能很低,甚至是负的。所以不爬井的VC,通常是那批最懒惰又赚不到很多钱的穷机构。

 

一个人顺利通过创生周期,创造出了一款成熟的产品,这就是井底。

 

如果VC对产品有认知和识别能力,即能在井底投到创业者,享受成千上万倍回报。

 

创业者要想判断VC的优劣,可以只扔产品过去,一试就知道了,到底有没有像他们自己吹嘘的那么厉害,立马就很清楚。

 

那些蹩脚的VC通常不能直接判断产品。对产品的浅薄认知使得,他们几乎不能讨论产品,也没办法对产品产生深厚的兴趣。产品是能让他们显出原形的照妖镜。

 

目前绝大多数VC从业者,只拥有能看懂简历的水平,和大公司的基层HR一个层次。如果你不告诉他们你从那里毕业的,从那家公司出来的,他们都没办法继续做判断。所以绝大多数的井底投资机会都被错过和浪费了。

 

很多机构很喜欢说投资就是看人。人怎么看,不是去深入沟通了解,而是投机取巧看简历。这种提看人不提看产品的机构,基本被早早地排除在最高投资回报机会之外。还有很多机构喜欢说看团队,团队怎么看,还是看简历,一种最低级的技能。

 

红衫中国成立了庞大的种子基金,本来是奔着井底投资回报去的,可是还是太注重看简历,如果别人扔过去的是产品,是不是就会与之此失之交臂?有一件事可以很确定,如果还有下一个中国的千亿美元市值的井底投资机会,红衫中国种子基金如果还是老一套,不以产品为基,错过的概率可能非常高。



像经纬这种影响力巨大且PR很成功的机构,能接触到很多井底投资机会,张颖一直希望经纬能投到下一个马化腾马云,恐怕只有对全员做一个基础常识培训,训练对成熟产品的感知能力和灵敏度,降低对看简历的依赖度,才会真正有机会。

 

深井理论是说,不管VC还是创业者,不管是要爬深还是要爬高,该爬的井,没爬,谁都没有好结果,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那些外在的标签根本无用,还是得一步一个梯级,下功夫爬,才会让自己越来越坚实和强大。

 

BTW:如果有,请主动忽略自己的优势地位,沉下心来爬深井。



3

异局游戏


创业局,除非主动放弃或身亡,否则它是可以一直持续的事情,没有人能判你死刑。

 

你的创生周期可以长达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直到通过它诞生出一个成熟的产品。有了这个根基,就可以放出去吸引团队,进入下一个执行阶段。

 

资本对于创业局来说,仅仅是某一阶段的助力元素,并不是核心、根基和立足点。

 

资本局,本应该是一个“识货”的游戏,但现在更多呈现出的是一个博傻游戏。是否介入的判断标准,变成了向上判断,即有多大可能通过投决会,谁有可能收,择时,后续资本介入的可能性等。

 

概念和风口,一直都是资本局推动博傻游戏的手段。身处其中的“创业者”是被批量创造出来的完美道具(投资人最喜欢告诉你那个方向有机会,但其实创业方向的选择,投资人是指引不了的)用以创收和谋取私利。

 

资本局当中的投研和分析报告,也更多的是为了博傻游戏制造理论支持,以及掩盖自身的失败和愚蠢。

 

资本寒冬是资本局博傻游戏的必然阶段性结果。少数机构赚光了大多数机构的钱。只好游戏暂停,等待一大批新的机构募资成功,再重启游戏。

 

创业局和资本局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所以你必须要很清楚你参与的是那一局游戏。你是来当道具的,还是真正能通过创生周期创造出成熟产品,拉起团队,干它一辈子。

 

戴威即是个非常好的例子。他是资本局中的道具角色,但他误认为自己创造出了成熟的产品,能干一辈子,所以处境有点糟糕。



资本局除了批量制造道具,还吸引并激励骗子。

 

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大量的项目,融到很大一笔钱后,很快就消失了,有的还能出来一点声响,有的除了融资披露啥声响都没有就没了。而这些项目没有一个被追究过责任。因为追责得到的赔偿,远不如带来的名誉伤害来的厉害。

 

相信未来会出现,可以真正走进创业局的VC,他们有最起码的创生周期和团队的常识性认知,对产品敏感,可以讨论产品,他们有能力在井底投到创业者。

 

这样的机构,是不可能遭遇什么资本寒冬的,他们可以长期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他们也没可能受到基金期限的掣肘。他们有绝对的声望去搭建“自由基金”,并可能热衷于去做专门的CASEFUND。

 

对于创业局来说,什么时候都有可能是你完成创生周期,创造出成熟产品的时间。如果你的一生,都是你可以用来创业的时间,你绝对是跨周期性的存在,那么你将勇往无惧,可以大战东西。

 

请忽视乐于玩资本局的那些基金,你或许并不需要他们。

 

附:这是致创业者系列文章的第二篇,第一篇请看:致创业者:创生周期、爬楼理论与选座视角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青峰君,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19-06-06 18:15:34
团队真相、深井理论与异局游戏

1

什么是团队?


团队又重要又复杂,谁说谁错,尤其是很多声量很大的人也爱说,其中有一些甚至于会害人害己。

 

而最近听到的是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长曾鸣。



他说团队是结果。这句话的积极影响在于,给团队成员一个时间的概念和压力。并且说明白了部分事实,即刚开始凑几个人在职能上相互辅助,并不是团队。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价值和意义。

 

团队当然不是谜团,这里试着给个分析。

 

千差万别的事情,各自不同的起点,都让定义团队变得异常困难。那就不定义它。只从事情发展的角度来谈论团队,更有现实意义。

 

一个人才是团队真正的起点,而不是一群人。

 

一群人容易让人联想到乌合之众。

 

但一个人能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情。曹雪芹的《红楼梦》,刘慈欣的《三体》,奥尔罕帕穆克的《纯真博物馆》。你很难想象这种能带给人极度感受的巨著,会是由几个人一起合著完成的。

 

人与人之间感受与认知的差异,经历阅历与视野格局的差别,造成了对同一事物千差万别的理解并形成固化的偏见。

 

所以一部浑然天成的巨著,根本没可能由两个不同的人接棒操刀。即便有,也会在深入的过程中发现明显的破坏美感与整体性的裂缝存在。

 

而一件能释放持续影响力的事情,则跟一部巨著异曲同工。

 

那么团队起始的基础必然是且只能是一个人。按百度风投CEO刘维的说法,这个人是一位能提出全新效率模型的战略产品经理。尽管这个说法片面,但是如果要以快速成功为目标的话,这句话直切要害。



最根本上来说,这个人需要通过一个完整创生周期,并最终拿得出成熟产品,就如同写就一部巨著。这是一个团队有必要存在和扩展的必备基础。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人都无法通过创生周期拿出成熟产品,哪怕是终其一生。

 

那么围绕这个人的团队的存在和扩展就只剩艰难险阻、资源空耗和浪费了。

 

这里有一个例子,李开复博士2009年做创新工场。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关注,但创新工场只挑码农要,养了巨大无比的一批人。而最后的结果是,像样的项目寥寥无几。

 

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创生周期和团队没有概念和认知。没有“一人根基”,团队无处立足,失败就成了注定。

 

成功的例子如,芒格对自己定义很清楚,即自己是巴菲特的服从性合伙人。同时他还说,即便没有自己,沃伦巴菲特一样会取得巨大成功。



一人根基的“根基”是事基,而非人基。团队的形成,是以事情即成熟产品作为永久根基的。任何非事基的团队关系,长期看都是损耗的,容易溃散的。事不行,则人立不住。

 

由一人完成的成熟产品,拿出来放出去。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如马云钓到了蔡崇信,程维钓到了柳青。都是极大的助力,背靠背的兄弟。

 

团队是愿意拼尽所有者的集合。所以团队的边界并不由一人根基的这个人决定和定义,而是由其身边围绕的人的自身行为定义。

 

仅仅职能上的协作互补者,享有团队成员的称谓,只是一个很人性化情感化的表达,或者算作一种情感激励、名誉奖励,并不具备任何团队实质性的意义。

 

跟团队相关性很强的一个词叫使命感。

 

通常很多大公司都希望普通员工可以被培训出使命感。使命感就是愿意为视野中的某个目标,百折不挠,奉献所有。除非精神控制和邪教,这显然是无法通过培训做到的事情。如果可以,这个人的独立精神世界已经被摧毁了,丧失掉了体悟的能力,也不可能去完成高品质的工作。

 

通常VC对团队的理解、表述和要求,都与真正的团队相差甚远。并且在持续不断地为自己差劲的理解买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通常他们会选择约见很多假团队,并且很开心地把钱送给他们,直到这个团队很快消失。对于真团队则很可能嗤之以鼻,远远的避开。



2

深井理论


你可以想象在你面前有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从井口向下看去,乌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换个视角,想象你自己正身处井底,向上看去,只有一个白色的小圆点,能透进微弱的一抹亮光。



站在井口的人是VC,站在井底的人是创业者。创业者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沿着井壁的钢梯一级一级向上爬。

 

VC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则是深入乌黑的深渊,向下爬。

 

创业者为了被VC看见,获得续命的粮草,以便有机会爬出深井,享受广阔的天地。VC则为了看到有爬出深井潜力的创业者,给自己提供超额回报。

 

创业者多而VC少,所以通常VC都是在各个井口转悠,并不往下爬太深,或者直接就不爬,企图投机取巧。而创业者没有选择权,只能拼命爬的更高,让VC看见,所以本来的双向游戏,变成了孤身向上的勇敢者游戏。

 

井的深度代表着潜在的回报可能性。如果VC能在井底看到创业者,那就能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如果只有在井口才看到,那回报可能很低,甚至是负的。所以不爬井的VC,通常是那批最懒惰又赚不到很多钱的穷机构。

 

一个人顺利通过创生周期,创造出了一款成熟的产品,这就是井底。

 

如果VC对产品有认知和识别能力,即能在井底投到创业者,享受成千上万倍回报。

 

创业者要想判断VC的优劣,可以只扔产品过去,一试就知道了,到底有没有像他们自己吹嘘的那么厉害,立马就很清楚。

 

那些蹩脚的VC通常不能直接判断产品。对产品的浅薄认知使得,他们几乎不能讨论产品,也没办法对产品产生深厚的兴趣。产品是能让他们显出原形的照妖镜。

 

目前绝大多数VC从业者,只拥有能看懂简历的水平,和大公司的基层HR一个层次。如果你不告诉他们你从那里毕业的,从那家公司出来的,他们都没办法继续做判断。所以绝大多数的井底投资机会都被错过和浪费了。

 

很多机构很喜欢说投资就是看人。人怎么看,不是去深入沟通了解,而是投机取巧看简历。这种提看人不提看产品的机构,基本被早早地排除在最高投资回报机会之外。还有很多机构喜欢说看团队,团队怎么看,还是看简历,一种最低级的技能。

 

红衫中国成立了庞大的种子基金,本来是奔着井底投资回报去的,可是还是太注重看简历,如果别人扔过去的是产品,是不是就会与之此失之交臂?有一件事可以很确定,如果还有下一个中国的千亿美元市值的井底投资机会,红衫中国种子基金如果还是老一套,不以产品为基,错过的概率可能非常高。



像经纬这种影响力巨大且PR很成功的机构,能接触到很多井底投资机会,张颖一直希望经纬能投到下一个马化腾马云,恐怕只有对全员做一个基础常识培训,训练对成熟产品的感知能力和灵敏度,降低对看简历的依赖度,才会真正有机会。

 

深井理论是说,不管VC还是创业者,不管是要爬深还是要爬高,该爬的井,没爬,谁都没有好结果,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那些外在的标签根本无用,还是得一步一个梯级,下功夫爬,才会让自己越来越坚实和强大。

 

BTW:如果有,请主动忽略自己的优势地位,沉下心来爬深井。



3

异局游戏


创业局,除非主动放弃或身亡,否则它是可以一直持续的事情,没有人能判你死刑。

 

你的创生周期可以长达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直到通过它诞生出一个成熟的产品。有了这个根基,就可以放出去吸引团队,进入下一个执行阶段。

 

资本对于创业局来说,仅仅是某一阶段的助力元素,并不是核心、根基和立足点。

 

资本局,本应该是一个“识货”的游戏,但现在更多呈现出的是一个博傻游戏。是否介入的判断标准,变成了向上判断,即有多大可能通过投决会,谁有可能收,择时,后续资本介入的可能性等。

 

概念和风口,一直都是资本局推动博傻游戏的手段。身处其中的“创业者”是被批量创造出来的完美道具(投资人最喜欢告诉你那个方向有机会,但其实创业方向的选择,投资人是指引不了的)用以创收和谋取私利。

 

资本局当中的投研和分析报告,也更多的是为了博傻游戏制造理论支持,以及掩盖自身的失败和愚蠢。

 

资本寒冬是资本局博傻游戏的必然阶段性结果。少数机构赚光了大多数机构的钱。只好游戏暂停,等待一大批新的机构募资成功,再重启游戏。

 

创业局和资本局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所以你必须要很清楚你参与的是那一局游戏。你是来当道具的,还是真正能通过创生周期创造出成熟产品,拉起团队,干它一辈子。

 

戴威即是个非常好的例子。他是资本局中的道具角色,但他误认为自己创造出了成熟的产品,能干一辈子,所以处境有点糟糕。



资本局除了批量制造道具,还吸引并激励骗子。

 

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大量的项目,融到很大一笔钱后,很快就消失了,有的还能出来一点声响,有的除了融资披露啥声响都没有就没了。而这些项目没有一个被追究过责任。因为追责得到的赔偿,远不如带来的名誉伤害来的厉害。

 

相信未来会出现,可以真正走进创业局的VC,他们有最起码的创生周期和团队的常识性认知,对产品敏感,可以讨论产品,他们有能力在井底投到创业者。

 

这样的机构,是不可能遭遇什么资本寒冬的,他们可以长期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他们也没可能受到基金期限的掣肘。他们有绝对的声望去搭建“自由基金”,并可能热衷于去做专门的CASEFUND。

 

对于创业局来说,什么时候都有可能是你完成创生周期,创造出成熟产品的时间。如果你的一生,都是你可以用来创业的时间,你绝对是跨周期性的存在,那么你将勇往无惧,可以大战东西。

 

请忽视乐于玩资本局的那些基金,你或许并不需要他们。

 

附:这是致创业者系列文章的第二篇,第一篇请看:致创业者:创生周期、爬楼理论与选座视角

本文作者:青峰君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